温家庄村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咨询中!打算来温家庄村投资的老板,您想了解温家庄村的哪些信息?工业用地信息、厂房租购价格、注册公司流程、招商引资政策、地方产业规划、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环境、区位交通优势等信息,欢迎致电:400-162-2002
温家庄村隶属莱城区大王庄镇,位于莱芜市西北部,距莱城30公里,北依香山群峰,东邻北杨家庄,南与止凤村接壤,西靠陡崖、卞庄,392户,1281口人,耕地面积1260亩,宜林山场约600亩。据村碑记载:明朝初年,温姓自山西迁此,牛姓早居,以姓名村牛家庄。后温姓人丁兴旺,牛姓失传,改称温家庄。全村现有张、杨、温、于、苏、李、郑、吴、周、宁、亓、卢、曲、魏、刘15姓。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温家庄属于王许保;民国初温家庄属9区;1940年,归莱芜县香山区管辖;1945年属香山区止凤乡;1951年香山区改为13区,1955年10月属香山区止凤乡;1956年11月为香山区温家庄乡;1958年3月撤区并乡,温家庄属大王庄乡管辖;1958年属大王庄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温家庄属大王庄镇所辖至今。温家庄历史悠久,村北山中陡峭的“拔母崖”令人目眩。传说明末草头王李本被官军围困后,在吊鼓山以“悬羊吊鼓”之计,“金蝉脱壳”逃至此山崖下,0无力上崖,李本用绳索将0从山下拔上崖顶逃脱,故此处名“拔母崖”。崖下有一泉,水自石隙中流出,旱不枯,涝不溢,因李本在此饮过马,后人叫“饮马泉”。北部石梁上有一锅形的“锅湾”,有山石排列如凳的“歇息台”,是李本率将士吃饭和休息的地方。温家庄村东的“丰山”(又名双峰山),山高约400米,山上柏林茂密,山顶有清咸丰11年(公元1861年)为躲避土匪修筑的“丰山寨”,现仅存遗址。“绿化此丰山,今朝更好看”。荒坡实行承包后,大力发展林果业,现在是“山顶松树戴帽,山下果树缠腰,花椒山楂累累。承包户每年增收3000-5000兀左右。村西,香山河由西转折南去,过去,常有水灾。自1995年以来,疏通下游河道,建成1200多米长的防洪石坝,从此再无水患之忧。古朴的民风孕育了不少仁人志士,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久传不衰。温永昌主持栽种的“罗柏岭”柏林,总面积60000平方米,有柏树近10000余棵。因柏林中生有“罗汉松”,故名“罗柏岭”。光绪年间,先贤张楚智历尽千辛万苦打水井,后来变卖家产以一筐石砟5吊“制钱”的代价,历经3年,终于打出了水源丰富的“半仙井”,为村民解决了建村以来无水饮用之苦,成为后人的楷模。另外,顾全大局的杨玉寺,痴心治学的杨怀良,铁匠艺人张三锤,苦心求学的张曰和,扶弱济贫的刘老太等,他们的精神和业绩世代传为佳话。温家庄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爆发后,省委派地下党员周美瑶同志以温家庄的金堂寺为联络点,在香山一带组织和发动抗日武装,组建香山抗日游击队,而后参加了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1940年8月,为适应抗日形势的需要,莱芜县第一届参议员大会在温家庄召开,选举议员77人,孙启明为参议长,张川、刘子正为副参议长。选举县行政委员会,谭克平为主任。1944年,莱芜县委在温家庄金堂寺成立了“莱芜县金堂寺抗日高小”。其中军政干部子弟和周边村庄的学生60多人。此期间,县委以温家庄青年学生为骨干,组建了“抗日文艺宣传队”,对宣传、教育、发动、组织、武装群众共同抗日作出了积极贡献。温家庄是抗日根据地。莱芜县委、泰安地委、泰山军分区等机关均曾在此驻扎。廖容标、起笃生、洪涛、黎玉、高启云、赵杰等军政领导曾在此开展抗日工作。各种训练班、辅导队、庆功会、表彰会等常在此召开。温家庄村民总是腾出房子,抱出被子,端出煎饼,热情招待,结下了难忘的军民鱼水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30多名男女参军,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互争上战场的动人事迹层出不穷。开明人士吴凤亮积极支持其子吴学经、吴学儒,其孙吴增森先后参加抗日救国队伍,莱芜县委曾在他家门口挂上“革命三英”的大光荣牌。抗日英雄曲凯庆任莱芜县独立营营长期间,率领游击队员打据点、端碉堡、炸桥梁、割电线,使敌人闻风丧胆。曾任淄博市委副书记的杨得贵,当年赤着膀子上战场,常常出奇兵杀人敌人“心脏”,日寇曾悬赏10000斤小麦买杨得贵的头颅。解放后任《浙江日报》总编辑的吴学儒,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积极开展抗日活动。一天,他正与李元荣研究工作,突被敌人包围,部分敌人冲进院里唏里哇啦地找人。情急之下,吴学儒等人一个箭步从屋里跳出来,手举手枪,大喝一声“不怕死的向前来!”敌人一窝蜂似地乱跑,二人乘机越墙,三拐八折进了地下堡垒户吴学程、吴学理两家房屋中间的夹道里,敌人折腾半天没找到人,夹着尾巴回碉堡去了。1944年的一天,温家庄民兵配合香山抗日武装,端掉了这个罪恶的碉堡。在岁月峥嵘的战争年代,温家庄村组织担架30多付,小车15辆,80多人参加支前,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参加了淮海等上百次战斗,冒着枪林弹雨运粮草、送弹药、救伤员,多次受到部队-的嘉许。郑金桂作为莱芜老区人民的优秀代表,被部队授予“淮海战役纪念”勋章一枚。他从莱芜挑到淮海的一条扁担、一副托子和一个瓢头子,作为革命文物,现已陈列在徐州“淮海战役胜利纪念馆”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温家庄有9名烈士血洒大江南北和朝鲜战场。温家庄历来重视教育。远在清咸丰年间村里就有私塾一处。民国期间,全村有6名高等小学毕业生。1942年办了村小学。学校的教员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秘密从事地下抗日活动。1951年至1958年,温家庄从师范、中学、高小毕业的就有80多人。改革开放后,温家庄教育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况。1993年建起了一座教学设施比较齐全、占地20多亩的小学,每年有近300名学生在校就读。自恢复高考以来,温家庄就有21名学生考入大中专学校,其中研究生1名。温家庄是莱芜有名的缺水村。1955年,莱芜县委、泰安地委派专家进行勘察设计,建成了泰安地区第一座水库——金堂寺水库,水库容量20.7万立方米,可灌溉土地300多亩。1964年又建成黄叶岭水库,水库容量13历立方。1950年后,温家庄水利建设以蓄地上水为主,1980年转向地下水的开发。1982年,由莱芜打井队勘察施工的村南150米深的“罗柏岭一号井”出水;以后,相继打出深井7口;1999年建起水塔一座,温家庄大多数家庭吃上了自来水。在水利建设中,1980年,村民张建祥投资建成一座蓄水10万立方米的“金水溏”水库;2002年,村民温秀振投资20000元,在村南打出了“罗柏岭三号井”。自此,温家庄的东、西、南、北、中“梅花点”式的8眼深水井、水库、小型截流及大口井,构成了地上水、地下水得以综合利用的灌溉网络,使大部分土地变成了水浇田。粮食由建国初期亩产500多斤增加到现在的1500多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激发了村民的致富热情。首先进行种植结构的调整。广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使村里的经济收入成倍增长。如今,全村有600多亩地种姜养蒜,很多农户发了姜、蒜财。一时间富了的村民“盖楼房、娶新娘、买上汽车闯沈阳”成了时尚,做起了大买卖。为开拓致富门路,促进山区物资交流,1988年设立了温家庄集市,定于农历每月四日、九日为集。集市的设立为繁荣温家庄和周边村镇经济插上了翅膀。如今全村现有五金百货门市部、馍馍房、豆腐房、食品加工、运输专业户、小卖店等20余家,家家生意红红火火,财源滚滚而来。如今的温家庄人富裕了,山沟沟变成了小城镇。1991年,温家庄村实施了村庄规划建设,建成了具有两纵(财源街、丰山街)、两横(香山路、阳光路)的新格局,并硬化了主街道。街道两旁浓绿的风景树,掩映着排排崭新的瓦房。路灯整齐划一,成为展示鲜明时代特征的新村落。全村已成为电话村,摩托、冰箱、彩电、农用车、液化汽炉已进入农家。有的已有汽车,在城里买了高档楼房。全村人已大模大样地过上了城里人的现代生活。温家庄人在新形势下,将精诚团结,与时俱进,为把温家庄建成更加富裕、文明的经济强村而奋斗。①张楚智立志打井温家庄自明朝建村后,就一直缺水,村民的生活用水,只能用届担到金堂寺或外村去挑。真是壮汉子累半死,赖汉子干不了。老弱病残者吃水的困难程度更惨。据说早年有规矩:“一碗水公婆洗罢脸轮给儿媳妇”,讨饭的到温家庄是“讨出干粮要不出水”,有民谣说:“有女不嫁温家庄,饿死也比干死强”。水,严重影响村民的生存。据《张氏族谱》记载:光绪丙子年大旱,庄稼颗粒不收,村民生活苦不堪言。良绅张楚智“毛遂自荐”,同村执事人提出去博山找高人李半仙为温家庄民众勘井打水的建议,得到了赞同。当年请来了“李半仙”(李半仙真名叫李凤清,因勘井技术高超,外人送号李半仙)。李半仙经多处勘察,在村西的香山河边定准井口。打井工匠以“仙不点极”为由,将原定井口向南移了三尺,以致井偏离土穴,打在石梁上。经二年凿石,滴水不见,其他人都心灰意冷抽了头。千金担子压在张楚智一人身上。他权衡再三,打井是全村人的大事,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打出水来,不能愧对父老乡亲,他卖了自家的家产,以一筐石砟要五吊制钱(相当于一个长工一年的工钱)的代价,又经一年苦战,凿井成功。半仙井碑文中有“鸠工凿石者悔乃俱愧”之句。原来他们凿石三丈时发现了井底以北有一间屋大小的空穴,向上看是周边石梁夹黄土的天然井洞。方知移井口之误。温家庄张氏族谱载:“张楚智,字乐庵,公为人质直,好义。其村自古无井,三聘始至,凿井石梁,浩费无算。公出资不惜,人莫笑为迂者。已,井及泉水清而洌,人皆歌之颂德。于是,人与井遂并重不朽云。”②半仙井碑碑文古者凿井而饮,帝历切忘,念立石记功何也?志喜也,永世不忘也。温家庄艰于井,恙由来久矣。掘井汲泉云乎不喜,而成不可忘也。易有难焉者,请淄川李先生井勘于惠地。半仙其别号也。皇清光绪丙子岁大旱,孤寡者苦远汲,张公楚智谓乡老曰:吾欲求勘井,解乡民之急。众曰:公为我也,然资财安出?张公曰:丰山之柏粥之得数十亩,独非资财乎?乡佬曰:诺!张公择日不易车马,不色,登程一介精俭。简行至淄,半仙者张公之拜兄也,知其图,欣然随往。绕村勘脉,圈井口于村西,鸠公疑仙不点极,偏数尺而掘。此水有二脉:一有东注,一自西来。有东注者,两丈六尺得水;自西来者,二丈七尺汲泉。鸠公凿石,悔乃俱愧,张公自始而聋,目为之眩。凡三年午寅春而可用矣,张公楚智登高望远,心怀雪亮,病者闻之则愈,忧者闻之则喜。有意而失者,无意而得之。故立碑以志。皇清光绪午寅春立彭书廷撰文杨怀良拜书③金堂寺金堂寺位于温家庄之北,周围峻岭环绕,环境幽美,岩石上刻有“金蚕洞”三字,故名金堂寺又名金蚕寺。该寺是莱芜有名的大寺院,据碑文载,建筑年代在明代,1951年拆除,现仅存遗址。金堂寺坐北朝南,三面悬崖临涧,常年流水,称为“玉带缠腰”。门前有高台数米,号称“旗杆台”。建筑依轴布局,左右对称,四周封闭,自成体系,是一座整体规模的传统建筑。群山环抱、红墙高耸、黄瓦盖顶,在青松翠柏掩映下显得富丽堂皇,大有“深山藏古寺”的诗意。院中古柏参天,苍劲葱郁,给人以高深莫测、超然脱俗之感。院中前殿内供关公、关平、周仓塑像。后边大殿称佛爷殿,东西长24米,南北宽8米,前挑檐带出厦,四根舍抱红柱顶托。大殿内供如来佛祖,塑像高约3米。是一座释、道合一的古寺。④金堂寺抗日高小:1944年2月,为培养革命后备力量,县委在温家庄金堂寺设立了“莱芜县金堂寺抗日高小”,委派张云亭为校长,先后调张振东、冯干民、庞剑琴(女)等抗日进步青年来校任教。有学生60多人,学习内容主要以抗日救国为主题,并学唱抗日歌曲,上演打鬼子捉汉0的小型节目。白天教学,晚上去各村宣传抗日救国,发动农民减租减息,组织抗日统一战线等。莱芜战役结束后,大多数学生都已走进部队或机关,成为革命的骨干力量。金堂寺抗日高小为革命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⑤金堂寺水库:金堂寺水库位于温家庄村北,1955年11月动工兴建,1956年汛前竣工,该水库坝高13米,控制山流面积0.44平方公里,总库容量为12万立方米,后经过几次续建,库容增至20.7万立方米,溢洪道深1.7米,宽8米,修渠道300米,可浇灌300亩地,为泰安地区第一座水库。温家庄自古因缺水,严重制约着村庄经济发展,当时的县委和泰安地委对改变温家庄状况十分重视,派专署建设科科长张华南、水利队队长吴贯九、水利技术员高巍等同志,会同莱芜县政府有关人员到温家庄实地勘察、设计,并由泰安专署建设科水利技术员高冠英具体负责水库的技术指导。经过一年的奋战,于1956年竣工,当年就发挥了效益。1957年9月,温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苏庆祥,出席了县和“山东省第三届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获奖旗一面,并受到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山东省委-舒同、-书记谭启龙、省长赵健民等领导同志的接见与合影留念。一、烈士英名录曲凯庆1945年牺牲于涝坡战斗,时任县独立营长于庆东1950年牺牲于朝鲜战场,战士吴增珠1938年牺牲于裴王战斗中,战士郑洪训1946年牺牲于历城战斗中,时任排长苏茂增1946年牺牲于解放博山的战斗中,民工-1947年牺牲于温家庄,时任村联防队长吴学艺1948年牺牲于四平战役,战士苏之友1942年牺牲于吉山战斗,战士吴子美1941年牺牲于大下河战斗,战士二、历任村支书1939年1月-1940年1月张汝银1940年2月-1941年12月
温家庄村隶属莱城区大王庄镇,位于莱芜市西北部,距莱城30公里,北依香山群峰,东邻北杨家庄,南与止凤村接壤,西靠陡崖、卞庄,392户,1281口人,耕地面积1260亩,宜林山场约600亩。据村碑记载:明朝初年,温姓自山西迁此,牛姓早居,以姓名村牛家庄。后温姓人丁兴旺,牛姓失传,改称温家庄。全村现有张、杨、温、于、苏、李、郑、吴、周、宁、亓、卢、曲、魏、刘15姓。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温家庄属于王许保;民国初温家庄属9区;1940年,归莱芜县香山区管辖;1945年属香山区止凤乡;1951年香山区改为13区,1955年10月属香山区止凤乡;1956年11月为香山区温家庄乡;1958年3月撤区并乡,温家庄属大王庄乡管辖;1958年属大王庄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温家庄属大王庄镇所辖至今。温家庄历史悠久,村北山中陡峭的“拔母崖”令人目眩。传说明末草头王李本被官军围困后,在吊鼓山以“悬羊吊鼓”之计,“金蝉脱壳”逃至此山崖下,0无力上崖,李本用绳索将0从山下拔上崖顶逃脱,故此处名“拔母崖”。崖下有一泉,水自石隙中流出,旱不枯,涝不溢,因李本在此饮过马,后人叫“饮马泉”。北部石梁上有一锅形的“锅湾”,有山石排列如凳的“歇息台”,是李本率将士吃饭和休息的地方。温家庄村东的“丰山”(又名双峰山),山高约400米,山上柏林茂密,山顶有清咸丰11年(公元1861年)为躲避土匪修筑的“丰山寨”,现仅存遗址。“绿化此丰山,今朝更好看”。荒坡实行承包后,大力发展林果业,现在是“山顶松树戴帽,山下果树缠腰,花椒山楂累累。承包户每年增收3000-5000兀左右。村西,香山河由西转折南去,过去,常有水灾。自1995年以来,疏通下游河道,建成1200多米长的防洪石坝,从此再无水患之忧。古朴的民风孕育了不少仁人志士,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久传不衰。温永昌主持栽种的“罗柏岭”柏林,总面积60000平方米,有柏树近10000余棵。因柏林中生有“罗汉松”,故名“罗柏岭”。光绪年间,先贤张楚智历尽千辛万苦打水井,后来变卖家产以一筐石砟5吊“制钱”的代价,历经3年,终于打出了水源丰富的“半仙井”,为村民解决了建村以来无水饮用之苦,成为后人的楷模。另外,顾全大局的杨玉寺,痴心治学的杨怀良,铁匠艺人张三锤,苦心求学的张曰和,扶弱济贫的刘老太等,他们的精神和业绩世代传为佳话。温家庄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爆发后,省委派地下党员周美瑶同志以温家庄的金堂寺为联络点,在香山一带组织和发动抗日武装,组建香山抗日游击队,而后参加了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1940年8月,为适应抗日形势的需要,莱芜县第一届参议员大会在温家庄召开,选举议员77人,孙启明为参议长,张川、刘子正为副参议长。选举县行政委员会,谭克平为主任。1944年,莱芜县委在温家庄金堂寺成立了“莱芜县金堂寺抗日高小”。其中军政干部子弟和周边村庄的学生60多人。此期间,县委以温家庄青年学生为骨干,组建了“抗日文艺宣传队”,对宣传、教育、发动、组织、武装群众共同抗日作出了积极贡献。温家庄是抗日根据地。莱芜县委、泰安地委、泰山军分区等机关均曾在此驻扎。廖容标、起笃生、洪涛、黎玉、高启云、赵杰等军政领导曾在此开展抗日工作。各种训练班、辅导队、庆功会、表彰会等常在此召开。温家庄村民总是腾出房子,抱出被子,端出煎饼,热情招待,结下了难忘的军民鱼水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30多名男女参军,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互争上战场的动人事迹层出不穷。开明人士吴凤亮积极支持其子吴学经、吴学儒,其孙吴增森先后参加抗日救国队伍,莱芜县委曾在他家门口挂上“革命三英”的大光荣牌。抗日英雄曲凯庆任莱芜县独立营营长期间,率领游击队员打据点、端碉堡、炸桥梁、割电线,使敌人闻风丧胆。曾任淄博市委副书记的杨得贵,当年赤着膀子上战场,常常出奇兵杀人敌人“心脏”,日寇曾悬赏10000斤小麦买杨得贵的头颅。解放后任《浙江日报》总编辑的吴学儒,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积极开展抗日活动。一天,他正与李元荣研究工作,突被敌人包围,部分敌人冲进院里唏里哇啦地找人。情急之下,吴学儒等人一个箭步从屋里跳出来,手举手枪,大喝一声“不怕死的向前来!”敌人一窝蜂似地乱跑,二人乘机越墙,三拐八折进了地下堡垒户吴学程、吴学理两家房屋中间的夹道里,敌人折腾半天没找到人,夹着尾巴回碉堡去了。1944年的一天,温家庄民兵配合香山抗日武装,端掉了这个罪恶的碉堡。在岁月峥嵘的战争年代,温家庄村组织担架30多付,小车15辆,80多人参加支前,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参加了淮海等上百次战斗,冒着枪林弹雨运粮草、送弹药、救伤员,多次受到部队-的嘉许。郑金桂作为莱芜老区人民的优秀代表,被部队授予“淮海战役纪念”勋章一枚。他从莱芜挑到淮海的一条扁担、一副托子和一个瓢头子,作为革命文物,现已陈列在徐州“淮海战役胜利纪念馆”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温家庄有9名烈士血洒大江南北和朝鲜战场。温家庄历来重视教育。远在清咸丰年间村里就有私塾一处。民国期间,全村有6名高等小学毕业生。1942年办了村小学。学校的教员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秘密从事地下抗日活动。1951年至1958年,温家庄从师范、中学、高小毕业的就有80多人。改革开放后,温家庄教育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况。1993年建起了一座教学设施比较齐全、占地20多亩的小学,每年有近300名学生在校就读。自恢复高考以来,温家庄就有21名学生考入大中专学校,其中研究生1名。温家庄是莱芜有名的缺水村。1955年,莱芜县委、泰安地委派专家进行勘察设计,建成了泰安地区第一座水库——金堂寺水库,水库容量20.7万立方米,可灌溉土地300多亩。1964年又建成黄叶岭水库,水库容量13历立方。1950年后,温家庄水利建设以蓄地上水为主,1980年转向地下水的开发。1982年,由莱芜打井队勘察施工的村南150米深的“罗柏岭一号井”出水;以后,相继打出深井7口;1999年建起水塔一座,温家庄大多数家庭吃上了自来水。在水利建设中,1980年,村民张建祥投资建成一座蓄水10万立方米的“金水溏”水库;2002年,村民温秀振投资20000元,在村南打出了“罗柏岭三号井”。自此,温家庄的东、西、南、北、中“梅花点”式的8眼深水井、水库、小型截流及大口井,构成了地上水、地下水得以综合利用的灌溉网络,使大部分土地变成了水浇田。粮食由建国初期亩产500多斤增加到现在的1500多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激发了村民的致富热情。首先进行种植结构的调整。广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使村里的经济收入成倍增长。如今,全村有600多亩地种姜养蒜,很多农户发了姜、蒜财。一时间富了的村民“盖楼房、娶新娘、买上汽车闯沈阳”成了时尚,做起了大买卖。为开拓致富门路,促进山区物资交流,1988年设立了温家庄集市,定于农历每月四日、九日为集。集市的设立为繁荣温家庄和周边村镇经济插上了翅膀。如今全村现有五金百货门市部、馍馍房、豆腐房、食品加工、运输专业户、小卖店等20余家,家家生意红红火火,财源滚滚而来。如今的温家庄人富裕了,山沟沟变成了小城镇。1991年,温家庄村实施了村庄规划建设,建成了具有两纵(财源街、丰山街)、两横(香山路、阳光路)的新格局,并硬化了主街道。街道两旁浓绿的风景树,掩映着排排崭新的瓦房。路灯整齐划一,成为展示鲜明时代特征的新村落。全村已成为电话村,摩托、冰箱、彩电、农用车、液化汽炉已进入农家。有的已有汽车,在城里买了高档楼房。全村人已大模大样地过上了城里人的现代生活。温家庄人在新形势下,将精诚团结,与时俱进,为把温家庄建成更加富裕、文明的经济强村而奋斗。①张楚智立志打井温家庄自明朝建村后,就一直缺水,村民的生活用水,只能用届担到金堂寺或外村去挑。真是壮汉子累半死,赖汉子干不了。老弱病残者吃水的困难程度更惨。据说早年有规矩:“一碗水公婆洗罢脸轮给儿媳妇”,讨饭的到温家庄是“讨出干粮要不出水”,有民谣说:“有女不嫁温家庄,饿死也比干死强”。水,严重影响村民的生存。据《张氏族谱》记载:光绪丙子年大旱,庄稼颗粒不收,村民生活苦不堪言。良绅张楚智“毛遂自荐”,同村执事人提出去博山找高人李半仙为温家庄民众勘井打水的建议,得到了赞同。当年请来了“李半仙”(李半仙真名叫李凤清,因勘井技术高超,外人送号李半仙)。李半仙经多处勘察,在村西的香山河边定准井口。打井工匠以“仙不点极”为由,将原定井口向南移了三尺,以致井偏离土穴,打在石梁上。经二年凿石,滴水不见,其他人都心灰意冷抽了头。千金担子压在张楚智一人身上。他权衡再三,打井是全村人的大事,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打出水来,不能愧对父老乡亲,他卖了自家的家产,以一筐石砟要五吊制钱(相当于一个长工一年的工钱)的代价,又经一年苦战,凿井成功。半仙井碑文中有“鸠工凿石者悔乃俱愧”之句。原来他们凿石三丈时发现了井底以北有一间屋大小的空穴,向上看是周边石梁夹黄土的天然井洞。方知移井口之误。温家庄张氏族谱载:“张楚智,字乐庵,公为人质直,好义。其村自古无井,三聘始至,凿井石梁,浩费无算。公出资不惜,人莫笑为迂者。已,井及泉水清而洌,人皆歌之颂德。于是,人与井遂并重不朽云。”②半仙井碑碑文古者凿井而饮,帝历切忘,念立石记功何也?志喜也,永世不忘也。温家庄艰于井,恙由来久矣。掘井汲泉云乎不喜,而成不可忘也。易有难焉者,请淄川李先生井勘于惠地。半仙其别号也。皇清光绪丙子岁大旱,孤寡者苦远汲,张公楚智谓乡老曰:吾欲求勘井,解乡民之急。众曰:公为我也,然资财安出?张公曰:丰山之柏粥之得数十亩,独非资财乎?乡佬曰:诺!张公择日不易车马,不色,登程一介精俭。简行至淄,半仙者张公之拜兄也,知其图,欣然随往。绕村勘脉,圈井口于村西,鸠公疑仙不点极,偏数尺而掘。此水有二脉:一有东注,一自西来。有东注者,两丈六尺得水;自西来者,二丈七尺汲泉。鸠公凿石,悔乃俱愧,张公自始而聋,目为之眩。凡三年午寅春而可用矣,张公楚智登高望远,心怀雪亮,病者闻之则愈,忧者闻之则喜。有意而失者,无意而得之。故立碑以志。皇清光绪午寅春立彭书廷撰文杨怀良拜书③金堂寺金堂寺位于温家庄之北,周围峻岭环绕,环境幽美,岩石上刻有“金蚕洞”三字,故名金堂寺又名金蚕寺。该寺是莱芜有名的大寺院,据碑文载,建筑年代在明代,1951年拆除,现仅存遗址。金堂寺坐北朝南,三面悬崖临涧,常年流水,称为“玉带缠腰”。门前有高台数米,号称“旗杆台”。建筑依轴布局,左右对称,四周封闭,自成体系,是一座整体规模的传统建筑。群山环抱、红墙高耸、黄瓦盖顶,在青松翠柏掩映下显得富丽堂皇,大有“深山藏古寺”的诗意。院中古柏参天,苍劲葱郁,给人以高深莫测、超然脱俗之感。院中前殿内供关公、关平、周仓塑像。后边大殿称佛爷殿,东西长24米,南北宽8米,前挑檐带出厦,四根舍抱红柱顶托。大殿内供如来佛祖,塑像高约3米。是一座释、道合一的古寺。④金堂寺抗日高小:1944年2月,为培养革命后备力量,县委在温家庄金堂寺设立了“莱芜县金堂寺抗日高小”,委派张云亭为校长,先后调张振东、冯干民、庞剑琴(女)等抗日进步青年来校任教。有学生60多人,学习内容主要以抗日救国为主题,并学唱抗日歌曲,上演打鬼子捉汉0的小型节目。白天教学,晚上去各村宣传抗日救国,发动农民减租减息,组织抗日统一战线等。莱芜战役结束后,大多数学生都已走进部队或机关,成为革命的骨干力量。金堂寺抗日高小为革命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⑤金堂寺水库:金堂寺水库位于温家庄村北,1955年11月动工兴建,1956年汛前竣工,该水库坝高13米,控制山流面积0.44平方公里,总库容量为12万立方米,后经过几次续建,库容增至20.7万立方米,溢洪道深1.7米,宽8米,修渠道300米,可浇灌300亩地,为泰安地区第一座水库。温家庄自古因缺水,严重制约着村庄经济发展,当时的县委和泰安地委对改变温家庄状况十分重视,派专署建设科科长张华南、水利队队长吴贯九、水利技术员高巍等同志,会同莱芜县政府有关人员到温家庄实地勘察、设计,并由泰安专署建设科水利技术员高冠英具体负责水库的技术指导。经过一年的奋战,于1956年竣工,当年就发挥了效益。1957年9月,温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苏庆祥,出席了县和“山东省第三届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获奖旗一面,并受到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山东省委-舒同、-书记谭启龙、省长赵健民等领导同志的接见与合影留念。一、烈士英名录曲凯庆1945年牺牲于涝坡战斗,时任县独立营长于庆东1950年牺牲于朝鲜战场,战士吴增珠1938年牺牲于裴王战斗中,战士郑洪训1946年牺牲于历城战斗中,时任排长苏茂增1946年牺牲于解放博山的战斗中,民工-1947年牺牲于温家庄,时任村联防队长吴学艺1948年牺牲于四平战役,战士苏之友1942年牺牲于吉山战斗,战士吴子美1941年牺牲于大下河战斗,战士二、历任村支书1939年1月-1940年1月张汝银1940年2月-1941年12月
山东招商项目
山东招商政策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山东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