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东营港高端石化和新材料产业园总体发展规划(2017—2030年)的批复

政策
发布部门: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22日 政策文号:东政发〔2022〕13号 有效性:有效
为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高水平现代化体育强市建设,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21〕18号)等文件精神,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目标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体育强国、体育强省部署要求,统筹推进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推动全市体育事业均衡供给和充分发展,加快建设高水平现代化体育强市,助推健康东营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到2025年,体育强市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全民健身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4%,群众对体育健身的满意度不断提升。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健全,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达到50%。竞技体育项目布局进一步优化,竞争实力不断增强,达到全省中游水平。体育产业实现重大突破,规模达到60亿元以上。体育文化影响力明显提高,对城市能力提升作用进一步增强,成功打造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全民幸福、全民共享的体育之城。到2035年,建成高水平现代化体育强市。全民健身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公益性和基础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大幅增加,形成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竞技体育发展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后备人才培养渠道更加丰富,训练体系更为科学,各竞赛项目实现均衡发展,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基本建成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市场主体活力凸显,群众体育消费进一步提升,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多样化。体育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对外交流不断扩大,体育成为传播弘扬黄河文化、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将东营打造成为黄河流域的体育名城。二、主要任务(一)大力推动全民健身战略实施。1.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全民健身工作计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定期开展健身设施统计,补齐建设短板。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合力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建管理局、市体育局,各县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省黄三角农高区管委会。以下任务均需各县区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省黄三角农高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2.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达标工程。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市级建成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公共体育馆和健走步道,县区建成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和健走步道,每万人拥有“三大球”场地不低于6个,乡镇(街道)建成灯光篮球场和多功能运动场且“双有”(既有室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又有室内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数量占比不低于60%,每个社区(行政村)建设1处达标的健身场地,支持社区将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一点多用”。新建社区体育设施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新建、改建、扩建居住社区必须配备用于居民日常健身的场地和设施。实施老城区开发改造应当增设体育公园、慢行系统等公共体育空间。公共体育设施全部免费或低收费对社会开放,所有符合条件的公办学校体育场馆全部面向社会开放。城市公园、景区景点增加体育运动、市民健身和休闲露营功能。沿黄、沿海、沿湖、湿地设计健身步道或骑行道,规范配置健身标识。(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建管理局、市体育局)3.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发挥市级赛事引领作用,定期组织市级全民健身运动会、“三大球”赛事、全民健身冬季运动会、线上运动会以及各类全民健身主题活动。各县区要支持保障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每年开展“一县(区)一品”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全民健身单项赛事、街道(乡镇)级“社区(行政村)运动会”。支持各级工会、团委、妇联、残联每年组织本行业、本领域运动会或主题健身活动。支持面向企事业单位大力推广工间操,鼓励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将职工健身纳入本级购买服务目录,所需经费纳入本级经费年度收支预算。(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市体育局)4.提升全民健身服务能力。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每个社区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5名,并配备“体育委员”。要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和培训,定期到社区开展健身指导、宣传和组织工作,对健身场地进行管理维护,并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群众健身需求。各级卫生健康和体育部门要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市、县两级国民体质监测,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合作,支持医疗卫生机构设立运动康复门诊,出具运动处方,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5.健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鼓励注册成立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并开展体育活动。各级民政、市场监管、体育部门要加强对社会体育组织的监管,指导其健全内部治理机制、完善行业标准规范、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对常年不开展业务、不主动承担全民健身工作任务、阻碍全市体育事业发展的体育协会团体、俱乐部依法予以限期整顿。充分发挥各级体育总会、老年体协作用,引导各类社会体育组织和体育工作者共同推动全市体育事业发展。(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二)不断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6.支持发展竞技体育。重点发展手球、排球、跆拳道、射击、武术套路、乒乓球等优势项目,提升赛艇、皮划艇、游泳、摔跤、柔道等潜在优势项目,夯实篮球、足球、田径等基础项目发展基础,积极拓展羽毛球、射箭、网球、散打等市场化程度高的项目。统筹优化体校、合作学校、俱乐部等项目布局,积极组建运动队伍、培养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在体育赛事中创造优异成绩。组建备战省运会参赛队伍,积极承担省运会参赛项目。(责任单位:市体育局)7.推动训练体系建设。鼓励承办国家级、省级体育专业比赛,争创国家级、省级单项体育训练基地。支持市级运动队和优秀运动员参加国家级、省级比赛,按规定保障参赛经费和补贴。加强市、县两级体校建设,在场地、设施、资金、人员等方面予以支持,将体校建设纳入本地教育发展规划。推动体育项目进校园,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组建体育队伍,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建立健全优秀体育人才“一条龙”培养体系,支持成立“三大球”、乒乓球、电子竞技等项目职业俱乐部,参加国际职业比赛或国家职业联赛,由小学、初中、高中组成体育特色学校对口升学单位,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发展集团有限公司)8.加强体育人才管理。将重点项目优秀教练纳入全市高层次急需人才引进范围或进行高薪聘请,成立项目管理中心或“复合型教练团队”。推行主教练负责制、教练员聘用制等用人机制,完善奖惩机制。积极引进交流高水平省运会适龄运动员,出台专项政策对高水平运动员升学和生活予以保障。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对退役运动员自主创业按规定给予政策性支持。(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体育局)(三)持续推动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9.实施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健全制度机制,培育和增强青少年体育健康意识。各级教育、体育和卫生健康部门要定期开展学生体质监测和评估,组织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推动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和普及,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提升青少年抗压和心态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和体魄强健。各级教育、体育部门要研究制定俱乐部进校园相关标准和体育培训规范。(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10.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各级教育部门要督导各中小学校按要求配齐配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开齐开足体育课,支持学校增设专(兼)职教练员岗位,优先聘请符合条件的优秀退役运动员从事体育教学、训练活动。有条件的县区、学校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校提供体育教育教学服务,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体育中考分值,合理设置日常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和运动体能测试比例,适当增加运动体能测试权重,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形成主动参与、自主锻炼的习惯。(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体育局)11.扩大青少年体育服务供给。构建青少年赛事体系,办好市级年度青少年比赛和届次运动会,鼓励县区间开展区域联赛。支持各学校举办全校性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校内比赛、校际联赛。推动青少年体育场地建设,为学校配套适应青少年特点的运动器械和锻炼项目,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鼓励学校和社会体育场馆合作开设体育课程、举办运动会,新建体育场馆优先在学校或其周边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建管理局、市体育局)(四)全面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12.完善产业布局结构。要定期开展体育产业统计监测,发布体育产业数据。充分利用沿黄、靠海、湿地、森林等资源优势,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打造一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培育地方高端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鼓励本地装备制造类企业增设健身器械、体育休闲装备生产线。加快推动体育与教育、旅游、文化、医疗、健康、养老、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培训、体育会展、体育健康、数字体育等相关业态发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统计局、市体育局、市投资促进局)13.加强产业载体建设。推动黄河口马拉松等精品赛事改革创新,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特色化办赛思路,探索建立产业发展赛事驱动模式并推广应用,拉长赛事产业链,以高水平赛事带动赛事策划、赛事装备、赛事旅游等关联产业发展。引导现有大中型体育场馆优化功能定位、服务模式和业态类型等,拓展与健身、竞赛、培训等功能相适应的休闲、娱乐、餐饮、商贸、会展、文化演艺等服务。支持创建以体育场馆为核心的体育服务综合体项目。(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市贸促会)14.引导社会力量办体育。积极引导多种经济主体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形式参与体育用品制造、赛事运行、场地设施建设、竞技人才培养和群众体育培训。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体育场馆、体育园区、体育特色小镇、体育服务综合体等。大力扶持体育企业发展,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积极争取国际国内知名体育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落户东营。支持市内高等院校设置体育相关专业,开设体育类课程,培养有效支撑体育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市投资促进局)15.提高数字化服务水平。将体育信息化建设纳入智慧城市、智慧社区重点建设项目,并在域名、服务器、数据库、静态存储等方面予以支持,依托“智慧东营”平台建设全民健身信息服务二级平台,为群众提供健身设施查询、体育场馆预约、培训报名、健身指导、线上活动等一站式服务。支持各类主体利用全民健身平台或自主开发平台依法依规开展线上培训、线上体育用品销售,促进体育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各县区建设全民健身服务平台,实现群众健身场地一键报修、健身活动一键预约、“15分钟健身圈”一键搜索。(责任单位:市大数据中心、市商务局、市体育局)(五)努力扩大体育影响力。16.助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做好黄河滩区迁建社区体育设施配建工作,积极推进黄河沿岸骑行绿道和健身步道体系建设,在黄河两岸设置品牌赛事比赛路线、场地或配套活动现场。积极与沿黄市共同组织黄河主题群众文化体育系列赛事,支持沿黄县区、村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形成黄河口品牌群众体育赛事群。依托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等重大项目,鼓励对黄河流域优秀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保护、推广和创新。构建黄河体育文化旅游带。(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建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17.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加大农村体育投入,补齐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短板。鼓励利用农民丰收节、传统节日等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定期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到农村开展志愿服务,培养一批全民体育健身骨干,配齐配足“体育委员”,实现全民健身网格化管理。深化体农融合,依托乡村农旅资源,加快健身步道、户外运动营地、球类场地等健身场所和体育设施建设,支持举办田园骑行、乡村越野跑等吸引力、引领性强的户外运动项目,发展休闲体育、研学教育、田园养生、游憩康养、体育旅游等产业项目,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18.搭建油地融合桥梁纽带。优先推进胜利油田老旧小区健身器材配套更新,持续改造提升小区健身环境。支持属地政府与辖区内各油田单位共同举办各类体育活动、油地融合运动会,定期组织我市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进油田单位开展健身指导和培训工作,加强油地体育文化交流。鼓励油田单位组织职工健身活动,并纳入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属地政府应当在活动经费和指导方面予以支持。鼓励对胜利油田移交的场馆、公园等进行改造提升,增配健身设施、步道等。支持胜利油田单位利用闲置厂房、大院等闲置资源建设体育场馆、场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建管理局、市体育局、市油地校融合办)19.打造弘扬东营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打造东营特色体育文化,激发全市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积极与沿黄城市开展体育文化交流合作,打造黄河流域体育文化带,推动黄河体育文化发展。深化与国内其他城市的体育交流,举办马拉松论坛、会展和研讨活动,联合举办品牌系列赛事,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和国际友好城市的体育交流合作,以体育为载体,展示东营形象,讲好黄河故事。(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外办)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充实东营市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工作。各级要建立相应的体育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将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履职尽责。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合力推进体育强市目标任务落实。(二)加大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将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育事业经费列入本级预算。逐步构建“专项资金+产业基金+社会资本”的资金体系,加大对体育产业项目、大型体育赛事、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健身休闲和创新项目等的扶持力度。根据体育事业发展需要,优化配置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合理利用闲置厂房、仓储用房等布局体育设施、兴办体育产业。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建设体育场馆、场地、体育用品制造项目和体育产业基地,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政策支持,体育场馆和体育健身休闲企业水电气热价格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三)强化督导考核。将省对市文体生活满意度考核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各县区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认真研究任务目标,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做到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全面提高群众对体育工作满意度。东营市人民政府2022年12月22日(此件公开发布)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相关解读打印关闭

山东东营东营区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山东东营东营区产业园区

山东东营东营区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山东东营东营区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免费获取园区招商政策汇编

立即获取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