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坊科技创新成果闪耀省科技进步奖榜单
近日,潍坊市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显著成效,8项科技成果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项,涵盖新材料、高端装备、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劲的产业转型升级动能。这些成果不仅为当地招商引资注入新活力,更凸显了潍坊作为区域性科创高地的核心竞争力。 一、新材料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山东英利实业有限公司主导的“万吨级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攻克了国内该领域长期存在的技术瓶颈。通过自主研发关键设备与系统集成创新,项目建成首条年产1.5万吨生产线,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标准,成功打破国外企业市场垄断。该技术对推动纺织行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端装备制造跻身国际赛道 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高端子午线轮胎模具关键技术”,解决了复杂花纹加工精度不足等行业难题。其创新工艺使模具寿命提升30%以上,目前已应用于全球多家知名轮胎企业,助推中国高端装备走向国际市场。 三、现代农业技术成果丰硕 寿光蔬菜种业集团培育的“设施专用番茄种质资源创新及品种选育”系列成果,通过基因技术改良显著提升作物抗病性与产量。其中两个新品种已推广至全国十余个省份,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为保障蔬菜供应链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四、智能农机装备升级农业生产力 雷沃重工研发的“动力换档拖拉机智能化关键技术”,将智能控制与传动系统深度融合,作业效率较传统机型提高25%。该技术已形成产业化应用,助力智慧农业示范区建设。 此次获奖项目均经过三年以上技术攻关,其中五项成果已实现规模化生产,累计获得专利授权137项。潍坊市通过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持续优化科创生态,近三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两位数。科技创新正成为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2025-09-09
-
潍坊市深化降成本行动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潍坊市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作为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2017年出台专项方案推出46项措施,通过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等组合拳,力争全年为企业减负超200亿元,系统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打造区域成本洼地。 一、政策延续与升级并行 在延续前期32条有效政策基础上,潍坊市重点扩大惠企覆盖面:电力直接交易规模扩容降低用电成本超2亿元;通过债券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企业直接融资280亿元;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率保持低位运行,预计减少企业缴费7.4亿元。 二、创新举措破解资金难题 新增的14项措施聚焦企业痛点:设立政府欠款清偿专项基金,优先解决账款拖欠问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75%,激励企业创新投入;金融机构对涉农及小微票据开通再贴现绿色通道,预计释放10亿元流动性。 三、全链条降低运营成本 规范融资服务收费,清理不合理中间环节费用,年减负1.8亿元;物流领域推行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对重点产业园区实施运费补贴;扩大进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降低外贸企业交易风险。 四、建立长效服务机制 组建跨部门降成本督导专班,实行企业问题清单销号管理;搭建政企数据互通平台,动态监测政策落地效果;将降成本成效纳入县区考核体系,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 通过系统化部署,潍坊市已形成“减负—纾困—赋能”的政策闭环,2017年累计为3.6万家企业兑现优惠,其中制造业企业受益占比达58%。这一实践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创新样本。
2025-09-09
-
潍坊市智能制造项目跻身省"机器换人"扶持计划
2023年,潍坊市在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的战略下,成功推动六家企业项目入选省级"机器换人"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扶持名单,占全省入选总数的六分之一,彰显本市在工业智能化领域的强劲发展势头。此次入选将加速潍坊制造业转型,通过技术升级提升效率与竞争力,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省级"机器换人"技术改造政策是山东省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关键举措,2023年启动第二批专项资金扶持计划,旨在支持企业应用智能机器人替代人工劳动,减少高危高强度作业风险,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潍坊市积极响应这一政策,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通过招商引资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落地,促进本地产业链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省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在项目评审中重点考察技术革新性、安全效益和经济贡献度,确保资金精准投放至智能制造薄弱环节。 二、此次潍坊市入围项目覆盖多个重点领域,包括歌尔股份的消费电子智能工厂建设项目,聚焦电子产品组装自动化以提高精准度和产能;凯加食品的商品鸡宰杀及熟食深加工智能化生产线项目,通过机器人实现加工流程标准化和食品安全保障;景芝酒业的包装仓储系统改造提升项目,利用智能设备优化储运效率;盛瑞传动的柴油机零部件提升项目,通过技术改造强化核心部件的耐久性能;北汽福田诸城汽车厂的工艺优化升级项目,应用机器人改善汽车制造流程;以及浩信精密机械的铸造生产线项目,提升铸造工艺自动化和绿色生产水平。这些项目体现了潍坊企业在机器人应用上的创新实践,2023年计划实施后,预计将显著降低人力成本和安全风险。 三、潍坊市正加大智能制造推广力度,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用量大、安全标准高的行业加快技术应用。2023年下半年,本市相关部门将通过政策宣讲活动深入园区和企业,解读专项资金申报要点,帮助企业对接资源。政府优先引导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汽车生产等领域先行示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升级。例如,鼓励中小企业基于入围项目经验复制成功模式,推动行业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这种集中突破的策略,将加速潍坊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全面跃迁,预计未来三年内逐步形成区域产业集群效应。 四、通过"机器换人"扶持项目的实施,潍坊市将有效推动产业整体转型升级。2023年项目落地后,预估可创造机器人操作新岗位和技能培训机会,促进劳动结构优化。从长远看,这契合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助力山东省打造全国领先的工业智能化基地。潍坊在政策执行中强化监管机制,确保资金合规使用,同时监测项目成果,以实现生产效率提升、能耗降低和环境友好的三重目标。下一步,本市将继续深化招商引资合作,引入更多智能技术资源,为潍坊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5-09-09
-
潍坊滨海海洋创新研究院助力产业升级与招商引资
近日,潍坊滨海区成功举办海洋经济发展论坛暨海洋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论证会,标志着该区在海洋经济领域的招商引资与科技创新迈出关键一步。活动汇聚了全国14位顶尖院士专家,围绕卤水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等方向展开研讨,为区域海洋产业升级提供战略支撑。研究院将打造“三台一库”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高端智库汇聚共绘海洋经济蓝图 与会专家涵盖卤水勘探、海洋工程防护等前沿领域,通过实地考察与专题论证,一致认可研究院的定位与规划。该平台依托省级科研机构建立,旨在突破海卤水资源开发、海洋精细化工等核心技术,形成“科研-转化-孵化”全链条创新生态。 二、“三台一库”构建产业创新加速器 研究院重点建设招才引智、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三大平台及海洋产业智库,强化政产学研协同。其目标包括攻克海洋新材料关键技术、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目前已吸引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合作,为滨海区打造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奠定基础。 三、技术突破驱动传统产业转型 论坛聚焦海洋传统产业升级路径,专家建议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盐化工等传统业态效能。研究院将联合龙头企业开展示范项目,推动海洋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跨学科融合创新。 四、国际视野锚定海洋科技新高地 规划显示,该机构未来五年拟引进30项以上核心技术,孵化企业超50家,力争建成国家级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滨海区同步优化人才政策与产业配套,加速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集聚区。 此次论坛的成果将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注入新动能,进一步强化潍坊在环渤海海洋经济带的枢纽地位。
2025-09-09
-
潍坊出台20条金融新政助力实体经济与产业升级
近日,潍坊市发布《关于支持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核心目标,推出20条针对性政策,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金融业态、完善服务机制等举措,构建多元化金融支撑体系。该政策旨在强化招商引资吸引力,引导资本向重点领域集聚,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体系 潍坊市将政府引导基金作为重要抓手,计划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组建产业基金,形成股权、债权、担保等组合式投融资模式。政策明确重点支持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等五大领域,并针对金融机构设立区域性总部给予税收优惠,激发市场活力。 二、培育多元化金融机构与新兴业态 政策鼓励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机构与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新兴业态协同发展。对符合条件的新设机构提供办公场所补贴、人才引进支持等配套措施,同时探索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特色业务,完善全产业链金融服务。 三、推动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 潍坊市支持金融机构开发定制化信贷产品,扩大知识产权质押、供应链金融等业务规模。建立科技型企业“白名单”制度,优化风险评估机制,鼓励开发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工具,降低融资门槛。 四、优化金融生态与风险防控机制 政策提出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金融监管协作,建立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强化法治保障等措施,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打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此次政策实施后,潍坊市将进一步增强金融资源集聚效应,预计带动千亿级社会资本投入,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持续动力。
2025-09-09
-
潍坊坊子工业发展区以演讲比赛深化正风肃纪实践
潍坊市坊子工业发展区近期通过组织主题演讲活动,将党风廉政建设与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紧密结合,在强化纪律规矩意识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区域招商引资软环境。此次活动以学习党内法规和本地议事规范为基础,推动党员干部在实干中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紧扣主题强化纪律教育 坊子工业发展区围绕“正风肃纪”核心目标,组织辖区19名机关干部参与演讲比赛。参赛者结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及《坊子工业发展区村级议事规范》的学习体会,立足岗位实际,阐述如何将纪律要求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具体行动。活动通过案例剖析与经验分享,突出基层工作中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二、多维提升干部履职能力 演讲内容涵盖村级事务管理、群众工作方法等实践领域,部分干部提出“制度执行需与民生需求同步”的观点,呼应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治理的精细化要求。活动评委指出,参赛者普遍展现出对“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深刻理解,尤其在化解矛盾纠纷、落实惠民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创新思路。 三、长效机制巩固活动成果 坊子工业发展区将此次演讲比赛纳入年度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后续计划通过专题研讨、交叉督查等形式,持续检验学习成效。相关负责人在总结中强调,正风肃纪需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联动推进,确保党员干部既守牢底线,又主动服务经济发展大局。 四、辐射效应优化区域生态 活动结束后,坊子工业发展区梳理出12条合理化建议,涉及村级财务监督、议事流程简化等领域,目前已逐步转化为制度修订内容。这一实践为潍坊市其他区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显示出纪律教育与实干效能提升的良性互动。
2025-09-09
-
潍坊两家石化企业获成品油出口配额助力招商引资
潍坊市在能源产业领域取得新突破,两家本地石化企业成功获得成品油出口配额,为区域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中化弘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和山东寿光鲁清石化有限公司分别凭借产业优势跻身国家批准的出口企业名单,标志着潍坊市石化产业链国际化布局迈出关键一步。 一、政策背景与配额分配 2016年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发布文件,明确第二批成品油出口配额分配方案。全国范围内共有六家山东企业入选,其中潍坊市占据两席。中化弘润作为老牌企业,配额总量达19万吨,涵盖汽油、柴油及石脑油等多品类;鲁清石化首次获批即以5万吨汽油出口资质亮相,体现政策对新兴企业的扶持。 二、企业实力与产业升级 中化弘润凭借多年技术积累,其炼化产能与环保标准均处于行业前列,此次配额增量进一步巩固其出口优势。鲁清石化通过技术改造和产能优化,成为寿光地区首家获得出口资质的民营炼厂,凸显地方特色产业培育成效。两家企业均表示,将严格遵循国际贸易规则,提升成品油质量与国际竞争力。 三、区域经济与产业链延伸 潍坊市作为山东半岛重要工业基地,石化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显著。此次配额落地将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包括物流仓储、贸易服务等领域。地方政府计划以此为契机,推动更多能源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形成“生产-出口-回流”的良性循环。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专家分析,此次配额释放出国家鼓励合规炼能参与国际市场的信号。潍坊两家企业的入选,为同类地区转型发展提供参考。下一步,地方将结合自贸试验区政策,探索能源贸易便利化措施,助力企业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2025-09-09
-
潍坊贝类产业创新团队调研黄河三角洲示范区发展
为推进黄河三角洲地区贝类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招商引资工作提质增效,山东省贝类产业创新团队近期赴潍坊开展专题调研。此次活动聚焦贝类增养殖技术升级、产业链延伸及欧盟出口标准对接,旨在为区域特色渔业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和路径规划。 一、调研背景与目标 潍坊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贝类养殖面积占山东省沿海总量的近三成,但存在种质退化、加工附加值低等瓶颈。此次调研以欧盟出口认证体系为参照,重点考察寿光、昌邑、滨海区等主产区的标准化养殖、海洋牧场建设及加工流通环节,探索产业国际化发展路径。 二、实地考察关键发现 1. 种质资源方面,潍坊目前主要养殖菲律宾蛤仔、文蛤等传统品种,缺乏三倍体牡蛎等高附加值新品种的规模化繁育基地; 2. 养殖模式上,龙威实业等企业推广的底播型海洋牧场虽提升品质,但仅占全市养殖面积的15%,多数散户仍采用粗放式滩涂养殖; 3. 加工环节检测显示,当地贝类产品微生物超标率较欧盟标准高出8个百分点,精深加工率不足20%。 三、现存问题诊断 调研发现三大核心制约因素:一是海域使用规划滞后,未建立动态养殖容量评估机制;二是采捕机械自动化程度低,人工成本占总生产成本35%;三是产业链协同不足,育苗、养殖、加工环节未形成标准化衔接。 四、技术攻关方向 团队提出分阶段实施方案:短期内引进葡萄牙牡蛎等耐盐碱新品种试养;中期建设智能化育苗车间,将良种覆盖率提升至60%;远期构建全链条追溯系统,对标欧盟EC法规完善质检体系。目前已在滨海区启动200亩贝类生态混养示范区建设。 五、政策协同建议 潍坊市相关部门正研究制定贝类产业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拟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进行MSC认证,同时推动成立黄河三角洲贝类产业联盟,整合科研机构与市场主体资源。此次调研成果将为省级渔业转型升级政策提供重要案例参考。
2025-09-09
-
潍坊滨海公安创新招才引智模式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潍坊滨海公安分局以人才引进为突破口,通过跨区域合作与政策创新,构建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协同推进的新格局。近期,该局主动对接省外优质资源,推出多层次人才激励措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深化作风建设夯实人才工作基础 潍坊滨海公安分局以“双放双提双转”专项活动为牵引,结合百日能力提升行动,优化内部管理机制。通过强化队伍专业化培训、简化行政审批流程等措施,营造高效务实的服务环境,为吸引高层次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二、跨区域联动搭建引才新平台 2024年,该局赴浙江省绍兴市开展专项招才活动,与新昌县公安局建立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借助异地公安系统的宣传渠道,精准推介潍坊滨海区在住房补贴、生活补助等方面的差异化政策,重点吸引长三角地区警务技术、信息化等领域专业人才。 三、分层施策构建人才激励体系 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人才,潍坊滨海区推出梯度化补贴方案: 1. 博士研究生可选择年度生活补助或购房补贴组合,最高可享中央城区每平方米900元住房支持; 2. 硕士研究生除固定生活补助外,配套提供职业发展培训资源; 3. 本科毕业生享受就业安置“一站式”服务,强化基层岗位人才储备。政策实施以来,已吸引数十名外省高校毕业生落户。 四、长效机制促人才生态持续优化 潍坊滨海公安分局建立跨部门人才服务专班,定期跟踪政策落地效果。通过与企业、高校共建实习基地,形成“引进—培养—留用”闭环。近期将与更多沿海城市公安机关深化合作,探索人才共享与技能认证互认机制。 此次创新实践表明,公安机关在区域人才战略中可发挥独特纽带作用。潍坊滨海区通过政策精准度与执行力的双重提升,正逐步构建起具有公安特色的人才集聚高地,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提供新的支撑点。
2025-09-09
-
潍坊出台惠台80条措施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新格局
潍坊市聚焦招商引资与两岸合作,近日推出80条惠台措施,旨在深化潍台经济社会文化全方位交流。该政策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产业对接、完善生活配套等举措,为台胞台企在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标志着两岸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政策框架体现精准施策理念 80条措施包含50项国家及省级政策的本地化实施方案,30项结合潍坊产业特色的创新条款。在经济领域,明确台资企业享受与本地企业同等待遇,支持参与现代农业、高端装备等潍坊优势产业;文化方面推动非遗传承、文创设计等领域的联合开发;民生保障涵盖台胞子女就学、医疗社保等18项便利化服务。 二、四大核心方向构建合作体系 经贸合作板块提出建立台资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最高千万元投资奖励。文化交流方面规划建设两岸文创产业园,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潍台合拍影视作品。创新创业政策包含提供5年免租孵化场地、设立两岸青年创业基金等实质性支持。生活便利化措施则涵盖台胞证本地化应用、公积金异地提取等创新服务。 三、政策亮点凸显地域特色 结合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优势,专门出台11条涉农条款,鼓励台企参与智慧农业、种苗研发等项目。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明确台资企业参与市级重大工程投标的资格标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将台湾青年来潍实习补贴标准提高至行业平均水平的120%。 四、实施机制保障政策落地 建立由28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设立惠台政策一站式服务窗口,推行"一网通办"线上平台。配套出台考核办法,将政策落实情况纳入相关部门年度绩效评估。目前已有17家台资企业与潍坊达成投资意向,首批项目涉及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 五、长远规划助力区域发展 该政策与潍坊"十四五"规划中的两岸合作专项相衔接,计划3年内引进百家重点台企,形成3至5个两岸合作示范园区。通过定期举办潍台产业对接会、文化周等活动,持续扩大政策影响力,为打造山东半岛对外开放新高地注入新动能。
2025-09-09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