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

政策
发布部门:信息补充中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30日 有效性:政策是否有效未知,请慎用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市属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中央、省驻滨各单位: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59号文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6〕30),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经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大力实施“三三五”工程,突出特色化、集约化、组织化、品牌化,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个方面的新突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唱响“滨州黄河边,绿色农产品”整体品牌,努力构建起集现代标准化生产、现代科技支撑、现代管理水平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积极进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发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0家;稳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市承包土地经营规模比率达到5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健康成长,农户入社率达到50%以上;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以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达到18730元左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二、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综合供给能力(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设3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深入实施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落实好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力开展高产创建,集成推广高产高效生产管理技术,增强示范带动能力,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到2020年,全市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394.1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建成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110万亩。(二)突出特色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立足滨州市资源特点,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布局合理、优势明显、集中连片、特色鲜明的高效生态农业新格局。粮食产业特别是玉米产业,要适当调减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依托粮食高产高效创建平台和标准化粮田建设项目,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品种。重点建设邹平、博兴、阳信、惠民、无棣等优质粮食产业区;棉花产业要稳定面积,划定100万亩棉花保护区。优化结构,全面推进国际良好棉花种植模式,提升品质,将滨州整建制打造成为国际良好棉花示范市。提高植棉效益和棉农收入,带动棉花产业走出低谷。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到2020年,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50万亩。形成以博兴县店子、惠民县淄角、滨城区杨柳雪、邹平县焦桥等30多个乡镇为重点的设施蔬菜产业区。依法调整畜禽养殖禁养区、适养区和控养区布局。稳猪、控禽、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实施“粮改饲”草食畜牧业发展试点,鼓励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种植,到2020年,全市收储全株玉米90万吨(折合30万亩),优质牧草(苜蓿)种植面积10万亩。到2020年,肉牛、奶牛、生猪、家禽、肉羊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0%、97%、90%、96%、80%。加快现代渔业发展,到202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2万吨。(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业综合执法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按照市委、市政府“双城”同创的思路和项目建设内容,高标准推进,确保到2018年底创建成功。完善农业标准体系,细化制定农业技术操作规程,推广绿色防控和清洁化生产技术,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步伐和品牌推广,不断提高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比重,到2020年“三品一标”认定原料基地面积的占比达到52%。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监管队伍建设,强化质量监管、监测和执法三大体系建设,提高基层监管能力。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加强乡镇(街道)监管站及各追溯点建设,严格落实产地准出制度,做好与市场准入机制的有效衔接,努力实现我市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的全覆盖,市、县两级建设率达到100%。强化属地管理责任,确保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扎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突出品牌化,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深入贯彻实施“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战略,突出“滨州黄河边,绿色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力争到2020年“三品一标”有效用标产品突破500个,覆盖全市主要优质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到2020年,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实现零突破,企业产品品牌达到15个,实现整体品牌形象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五)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引进推广大中小型农业农村急需机械,增加农机装备总量,优化提高机械设备性能,扩大作业规模,提升综合作业水平。扩大农机深松(深耕)整地规模,今后五年完成深松(深耕)整地490万亩。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发展棉花等其他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培育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引导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鼓励跨区作业,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到2020年,全市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86%以上。三、加快转变经营方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承担农业综合开发、中央基建投资等涉农项目。采取财政奖补等措施,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通过项目、资金、信贷支持等措施,支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资企业等领办创办专业化服务组织。全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完成资格认定万人以上,加快培育一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手、科技带头人和农业经营人才。加强合作社示范社和家庭农场示范场创建,规范引导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到2020年,市级家庭农场达到135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40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00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形成有机衔接的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细化落实省扶持政策,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到2020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65个。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培育多元业态。依托园区平台和现代技术手段,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电商和农产品加工业,实现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旅游价值最大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休闲农业项目,到2020年,建设市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0个。(三)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展翅行动。继续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中试熟化基地,采取“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方式,力争在粮食产能、农业物联网研发应用、以“渤海粮仓”建设为载体的耐盐碱土地研究治理等领域实现突破。加速推进中以科技合作示范园、中科院地理所滨州试验站、省水科院节水灌溉示范区、盐生植物园等重点项目。实施“种子工程”,加快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加大海南加代育种基地建设力度,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积极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体系。探索盐碱地综合改良和科学利用新模式,继续开展“海水稻”的研发工作。大力推广种植师栾02-1、济南17等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力争到2020年强筋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加大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力度,形成集新品种推广、技术合作、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模式。(四)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以建设全国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为重点,提高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创业融合发展,带动百万农民利用互联网致富;建立完善农业政务应用云平台,大幅提高电子政务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电子政务建设服务模式的转变;继续推进农技推广智能云平台建设,到2020年,全市建成覆盖面广、准确度高、信息传输网络化的土壤墒情信息平台;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改变农业的粗放经营方式,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精准管理;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完善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尽快建成滨州市云计算与大数据中心,实现各类涉农政务资源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开创滨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引导更多的组织尽快加入全国农业信息化联盟。到2020年,力争建设滨城区、博兴县2个县级农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基地和邹平县、沾化区、惠民县、无棣县、博兴县5个农业大数据采集重点县(区)。(五)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坚持开放发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以新成立的“滨州市农产品流通协会”为平台,积极开拓济南及“京津冀”等市场,扩大产品销售渠道,提高滨州瓜菜在京津冀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尽快将滨州建成“京津冀”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对现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建成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交易方式先进、辐射能力强的骨干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特色农产品展示、配送中心,增强对外地市场的投放能力。努力放大唱响“滨州黄河边,绿色农产品”滨州整体品牌和区域公共品牌的功能和作用,扩大市场效应。支持“沾化冬枣节”“阳信梨花会”等节会活动,支持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走出去参展、参会,为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搭建平台,扩大农业对外合作与交流,实现互利共赢,站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四、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到2020年,可控降解地膜推广使用量占30%以上。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率90%以上,大力推广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技术,全面实行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建立限制使用农药可追溯体系。到2020年,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建设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厂5处,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二)推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田间节水设施设备,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用水效率。到2020年,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5,新增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15万亩。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到2020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五、加强组织领导,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保障各县(区)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农业部门要强化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组织指导;市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商务局、环保局、水利局、海洋与渔业局、质监局、畜牧兽医局、农机局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好相关配套政策;金融部门要积极落实金融支持政策。附件:1.各县(区)2016—2020年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任务表2.各县(区)2016—2020年农产品品牌培育目标任务表3.各县(区)2016—2020年农机深松(深耕)整地作业任务表4.各县(区)2016—2020年过亿元农业龙头企业预期目标表5.各县(区)2016—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表6.各县(区)2016—2020年种业发展目标任务表7.各县(区)2016—2020年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目标任务表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年9月25日(此件公开发布)

山东滨州产业园区

山东滨州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山东滨州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获取园区招商政策资料

立即获取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