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梁山县产业园区

山东济宁梁山县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山东济宁梁山县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梁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梁山县2021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实施方案的通知

政策
发布部门:梁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3日 有效性:有效
为加快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和农业绿色发展,大力推进有机肥还田利用,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助力我县乡村振兴,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21〕10号)、《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关于做好2021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农农肥水〔2021〕20号)和《山东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县农牧业发展现状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基本情况(一)县域自然条件梁山县地处北纬35°36′36″——35°58′59″,东径115°51′37″——116°21′26″;县境南北最长41公里,东西最长45公里,总面积964平方公里。梁山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冷热干湿区别明显。春季干燥少雨而风大,常有春旱;夏季温度高,湿度大,降雨集中;秋季气候温和,降雨减少,天高气爽;冬季干燥寒冷,雨雪稀少。年平均气温13.5℃,降雨量601毫米,无霜期205天,光照比较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99.3小时,日照率44%至54%,光能资源比较丰富。(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梁山县是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故事的发祥地,隶属山东省济宁市,辖12个乡镇、2个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处“国家4A级景区”—水泊梁山风景名胜区,全县415个行政村,人口81.7万,17.8万户,农业人口61.51万,劳动力40.55万人,乡村从业人员37.31万人。梁山县是国家确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县、中国酒曲之乡、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畜牧大县和畜禽粪污资源量大县,也是国家鲁西黄牛、小尾寒羊繁育基地、山东省鲁西黄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鲁西南最大的畜禽加工基地、山东省高效特色畜牧示范县、山东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三)区位优势梁山县处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运河文化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战略的交汇点,也是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黄河生态经济带与运河文化产业带的黄金交汇点,区位独特而重要,承接产业转移,畅通内陆与沿海经济发展通道,优势得天独厚。梁山县位于山东、河南两省的济宁、菏泽、泰安、濮阳四地市结合部,东邻汶上,西毗郓城,南连嘉祥,北接东平,西北与河南省台前县隔黄河相望。梁山县临黄靠湖。黄河自西北过境,过境长25千米;梁济运河贯穿南北,境内长48千米;东部紧靠东平湖。山湖相映,两河纵横,地理位置独特而重要。京九铁路纵穿县境,过境段长15千米;京九高铁在梁山设站,通用机场正在建设,京杭运河实现通航,梁山港成为江北最大的内河港口。董梁高速、新二环建成,城市格局进一步提升。梁山将形成通用机场连通周边,黄河、京杭运河两条河流交汇,京九高铁、京九铁路、瓦日铁路三条铁路贯穿全境,济广高速、董梁高速、德单高速、鄄郓高速四条高速公路绕城的综合立体交通格局。梁山县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生态环境优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较好。(四)财政状况20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0.5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7.08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82.0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101.47亿元,增长6.7%。三次产业结构为23.7∶34.1∶42.2。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0.0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61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41元、17796元,年均增长分别为7.7%、8.6%。(五)农业基础情况1.耕地、水等资源状况。全县总土地面积964平方公里,总耕地资源65310公顷,水域3130公顷,林地4845公顷,残丘510公顷。耕地以水浇地为主,面积65229.5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99.88%。梁山县地处鲁西黄泛冲积平原和鲁中南山地丘陵区西缘的交接地带。平原土壤是历次黄河泛滥于己的潮土。土壤类型以半沙半淤土壤为主,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耕作层20-30厘米,耕层有机质含量1.2%以上,全氮0.10-0.14%,碱解氮100ppm以上,速效磷20-30ppm,速效钾120-l80ppm,土壤pH值7.4左右,土壤含有丰富矿物质和充足的微量元素,具有良好的保肥、保水能力。梁山县临黄靠湖。黄河自西北过境,梁济运河贯穿南北,东部紧靠东平湖。境内其他主要河流包括龟山河、金马河、流畅河、林庄干沟、琉璃河、郓城新河、湖东排涝河等,属于淮河流域。梁山县灌排工程体系完善,境内有流域50平方公里以上骨干排涝河道11条,其中梁济运河贯穿县境南北;有陈垓和国那里两大引黄灌区,控制灌溉面积73.2万亩。梁山县水资源丰富,其中地下水资源量19315万立方米,多年引黄水量1.86亿立方米。经过多年的大搞水利建设,全县己初步形成了能排、能灌、能蓄、能补、能调、能控的水利工程网络。2.畜禽粪污、农作物秸杆等有机肥资源状况。梁山县规模畜禽养殖场年粪污产生量为1036124.7吨,规模以下养殖场户年畜禽粪污产生量为98219.79吨。对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尿和污水采取集中收集,全部进入氧化塘贮存,通过氧化塘贮存进行无害化处理,在施肥季节进行农田利用。梁山县常年种植秸秆作物面积160万余亩,全县小麦秸秆产量达44.26万吨,占47.86%;玉米秸杆35.68万吨,占38.58%,其他秸秆产量6.1万吨,秸秆总量86.04万吨,经过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总量82.56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近96%。(六)农业生产情况1.种植业生产情况。梁山农业基础雄厚,种植业发达。近三年农作物平均播种面积181万亩,复种指数2.1,粮经比例7:3。粮食作物平均种植面积151万亩,平均总产量68.34万吨,其中夏粮平均种植面积77.5万亩,秋粮平均种植面积73.5万亩,蔬菜平均种植面积23.8万亩。梁山现代农业发展迅速,粮食连年丰收。果园种植面积5.46万亩,主要以葡萄、梨、桃、杏为主,部分苹果、樱桃、山楂等。其中马营镇成方连片果树种植面积2800余亩。设施蔬菜面积5.9万亩,主要种植作物韭菜、黄瓜、辣椒、西红柿等,梁山县韩岗镇成方连片拱棚韭菜面积0.65万亩。食用菌种植面积500万平方米,年产菌渣近4万吨,有机肥资源丰富。2.养殖业生产情况。梁山县是生猪调出大县,是鲁西黄牛、济宁青山羊中心产区。2020年,全县生猪存栏29.44万头、出栏43.35万头;牛存栏12.19万头、出栏12.8万头;羊存栏12.27万只、出栏22.41万只;家禽存栏901.4万只、出栏1489.31万只。畜禽养殖作为农业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县畜禽资源丰富,其中鲁西黄牛、济宁青山羊、梁山黑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近年来着力开展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先后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省级示范场13个,市级示范场38个。3.沼气工程规模。县农业和畜牧部门先后扶持建设了98处大中小型沼气项目。在68家养殖企业试点建设了地下地上储粪池、雨污分流和沼气池项目。全县现有大型沼气池4个,总体装置容积6200立方米,中型沼气池7个,总体装置容积2100立方米,小型沼气池110个,总体装置容积7750立方米。(七)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梁山县全面开展“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深入推进”四减四增”工作。以绿色、低碳、循环为发展主基调,树牢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构筑种养加全产业循环链条,先后实施了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项目和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健全了畜禽粪污处理利用标准体系,实现秸秆与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全面资源化利用,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领先优势显著。大力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试点县项目,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在大田作物上推广应用“有机肥+配方肥”、“秸秆还田+配方肥”和“控缓释肥种肥同播”技术模式,在蔬菜果树上推广应用“增施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积极推广了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和土杂肥施用技术。二、创建基础(一)现有工作基础1.人员和设施条件及组织保障。项目具体承担单位梁山县农业农村局现有农业技术人员88名,中级以上职称32名,办公楼2栋,办公室52间,化验室8间,档案室6间,仓储室12间,现代化办公条件齐全,化验设备满足要求。梁山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壤肥料科现有工作人员7名,中级以上技术职称5人,本科以上文化程度5人。梁山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结合省市农业行业专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项目技术指导小组,为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以及下步项目具体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技术保障。2.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开展情况。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工作以来,梁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和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县政府先后出台相关文件5次。梁山县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五个环节、十一项工作,为全县农民提供了测土施肥技术服务,指导农民测土配方施肥800万亩次以上,节本增效4.8亿元以上。其次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济宁市农业科学院联合,做好主要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试验示范,总结适于我县主要作物的化肥减量增效新模式,并在政府网站、农户手机上发布主要农作物施肥方案,大力进行推广,成效显著。3.推进种养结合情况。梁山县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治理原则,结合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示范创建要求及各养殖场的规模大小与粪污利用方向,开展了粪污治理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一是规模化养殖场自建粪污处理车间模式。养殖场通过粪污自然堆积发酵或使用菌种加快发酵腐熟,然后还田利用,约占总量的67.8%。二是中小养殖场户集中收集处理制作商品有机肥模式。由粪污处理企业收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尿,进行工厂化集中处理,通过发酵、烘干、粉碎、造粒、包装等程序,制作成商品有机肥,出售给农户或种植业主体还田利用,约占总量的15%。三是自给自足型循环利用模式。养殖场户在自有农田基础上,消化消耗粪污形成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模式,约占总量的4%。(二)县域内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及运行情况梁山县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防治结合、减少污染”的总体要求,科学划分了畜禽养殖区域,统筹划定了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和适合养殖区,并根据不同功能区逐步开展整治工作,逐步减少分散养殖,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梁山县备案的336家规模养殖场利用上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和梁山县肉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配齐了粪污处理设备,建全了粪污处理设施,并正常运行。配套粪污处理设施比例89.68%,粪污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82.44%。规模化养殖场和中小型养殖场通过科学养殖、标准化生产,实现粪便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使全县畜禽粪污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5.46%。(三)主要技术模式我县养殖场和畜禽粪污收集处理企业,近年来逐渐开展粪污处理还田,大部分养殖场和畜禽粪污收集处理企业采用以下几种技术模式进行处理。1.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养殖场内的粪污通过粪道内的刮粪板刮入冲洗主粪道,再由冲洗水将粪污冲入调节池,调节池内的粪污泵入发酵池,粪污在发酵池内进行厌氧发酵,发酵后的粪肥直接还田利用。2.全混合式粪污处理模式。养殖场的粪尿污水通过粪污管道输送到沼气工程区进行厌氧发酵处理,产生的沼肥(沼液、沼渣)输送到沼肥储存池,利用管道或者沼肥运输车输送到周边的种植区作为有机肥料使用。3.加工成有机肥模式。有机肥料加工以畜禽养殖场粪干湿分离后产生的固体为原料,在发酵过程中加入添加剂,经过好氧和厌氧发酵后的粪肥再经过粉碎、干燥、冷却、筛分、计量包装等程序加工成有机肥。(四)畜禽粪污资源梁山县全县年产粪污113.43万吨,其中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产生量103.61万吨,规模以下养殖场户畜禽粪污产生量9.82万吨。其中鲜粪69.19万吨,尿污44.24万吨。表1粪污分类统计表序号粪污种类年粪污产生量(万吨)占总量的百分比%1牛粪污52.9046.642猪粪污29.3625.883羊粪污5.95.24畜禽粪污25.2722.28合计113.43100(五)粪污资源与种植业匹配情况梁山县耕地面积96.9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81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46.66万亩,经济作物面积32.01万亩,蔬菜瓜果面积27.91万亩。全年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可生产有机肥23.1万吨,可产生液体肥料14.7万吨。由于大部分耕地施用有机肥较少,土壤肥力偏低,因此土地承载能力较强,按照亩平均施有机肥1.5吨,液体肥料亩施1吨承载量计算,共可提供30万亩作物施用,占全县耕地面积的近三分之一,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空间十分广阔。畜禽粪污生产的有机肥对于改善周边土壤肥力,促进种植业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实施内容(一)任务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坚持系统观念,促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以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为重点,以培育粪肥还田服务组织为抓手,通过财政补助奖励支持,建机制、创模式、拓市场、畅循环,力争通过5年时间,扶持一批粪肥还田利用专业化服务主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种养结合,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二)总体建设思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行“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使畜牧业与种植业、农村生态建设互动协调发展,走种养结合的资源化利用道路。重点解决畜禽粪便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提升效益问题,解决畜禽养殖场粪污排放量与处理设施不配套的问题、规模养殖与种植业不匹配的问题、粪污收集及储运能力与农作物季节性施肥不对称的问题及养殖场粪便、液肥到种植基地“最后一公里”的输送问题。(三)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服务主体的确定为了把梁山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项目切实落到实处,确保今年年底前完成任务目标,项目领导小组决定遴选一批有一定规模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服务主体,进行承担全县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和还田服务,为此县农业农村局和县畜牧兽医部门共同组成遴选小组,按照《山东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制定了服务主体遴选办法,采取自愿申报和竞争性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公开、公正遴选项目服务主体。经过遴选选定7家企业和合作社作为梁山县2021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项目服务主体,承担对全县畜禽粪污进行收集处理还田服务。(四)项目设计参数1.遴选的项目服务主体处理粪污量:年处理粪污约13.5万吨,占全县年产畜禽粪污的11.9%,年产粪肥和商品有机肥约4.5万吨。养殖企业自行处理畜禽粪污量98.46万吨,占全县年产畜禽粪污的86.8%。项目实施后,年处理畜禽粪污111.96万吨,占全县年产畜禽粪污的98.8%。2.梁山县遴选的项目服务主体负责对全县畜禽粪污进行收集处理还田。畜禽粪污收集处理主要采取措施:①自然堆沤发酵生产粪肥。首先将养殖场内的粪污进行收集,然后参混辅料进行厌氧堆肥发酵,制成粪肥施用到周边的农田。②生产商品有机肥。畜禽养殖场粪污干湿分离后产生的固体粪污作为原料,进行好氧堆肥发酵,在发酵过程中加入有机物料腐熟剂,好氧发酵后的原料再经过粉碎、干燥、冷却、筛分、计量包装等程序加工成有机肥。有机肥直接施用到农田。(五)主要建设内容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绿色种养循环种养农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21〕10号)文件要求,梁山县人民政府是本项目的实施主体,负责整县制(覆盖所辖全部农业乡镇街道)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补奖试点工作,扶持一批粪肥还田专业化服务主体提供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服务,构建1~2种粪肥还田组织运行模式;梁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非规模化养殖场粪污的收集、堆沤、配送还田,指导农户合理使用粪肥和有机肥,并负责项目试点工作进展情况调度和资料报送。畜牧兽医部门负责指导规模化养殖场粪污的无害化处理,督导规模化养殖场与服务主体对接。生态环境部门严查粪污滥倾乱倒。财政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的及时支付和安全使用。农业农村局承担项目试验示范、宣传培训、施肥调查、耕地质量监测、有机肥产品质量监测等工作,部分工作任务因技术原因难以自主完成的,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有关校、所等第三方机构完成。建设土壤有机质及作物品质提升监测点。建设土壤有机质及作物品质提升定位监测点24个(包括畜禽粪污收集处理服务主体建设的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都在施用有机肥前和当季作物收获时进行取土化验。监测点的土壤采集及化验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土样必测项目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全磷、速效钾、全钾、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容重等,并按要求写出监测报告。2.开展农户施肥情况调查。按照农业农村部农户调查方案调查施用有机肥农户50户,对施用有机肥的农户进行施肥情况和作物产量进行调查,通过收集农户施肥情况数据,分析评价施用有机肥的效果和施用有机肥技术模式的可行性。针对有机肥施用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修订。3.开展粪肥配伍和减肥梯度试验。对畜禽粪污收集处理进行试验示范,已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完成畜禽粪便堆肥原料配伍、替代减肥梯度等试验示范5处,科学确定粪肥还田量和替代化肥比例;并集成2套以上具有本地特点的有机肥施用技术模式。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得出有机肥与化肥最佳组合方式。4.开展现场观摩、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在关键农时聘请市级以上行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专家巡回指导、现场观摩等活动5次以上,主要培训畜禽粪污收集处理新模式和有机肥使用技术,专家技术指导主要对服务主体的畜禽粪污处理技术和有机肥施用技术进行指导,同时县农业农村局和畜牧兽医部门技术人员进行不定期的技术指导,并印发放宣传学习资料,大力普及粪肥还田技术,加强农民对有机肥的认识,扩大有机肥施用面积。5.粪肥质量和施用面积监测。为保证粪肥施用的质量和数量,加强对服务主体的粪肥堆沤、配送还田进行监管,已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服务主体堆沤腐熟的粪肥质量安全状况进行监测,对每个服务主体的堆沤的有机肥检测2批次以上。检测项目包括粪肥和有机肥的有机质、水分、pH值、种子发芽指数、蛔虫卵死亡率、粪大肠菌群数、砷、汞、铅、镉、铬等,检测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进行。第三方机构要对服务主体粪肥施用还田的数量和面积进行科学有效的监测,可以利用GPS定位或面积测量仪进行监测,确保粪肥施用到位。6.建设堆沤粪肥核心示范。为展示粪肥施用效果,建设堆沤粪肥替代化肥技术核心示范区3处,面积500亩,在大田作物上每亩按照施用粪肥1.5吨进行示范,示范片设置标牌,关键季节进行现场观摩,示范引领农民施用有机肥。7.开展收集运输、堆沤腐熟、粪肥配送与施用服务,建设堆肥还田和有机肥还田面积10万亩。畜禽粪污收集处理服务主体对全县养殖场户的部分畜禽粪污进行收集、堆沤和配施还田,年处理畜禽粪污13.5万吨,制作成粪肥和商品化有机肥4.5万吨还田利用。一是采购商品有机肥1160吨,示范有机肥还田面积1.4万亩。二是项目服务主体对周边种植户进行粪肥施用服务,并进行粪肥施用示范,共示范面积8.6万亩。制作醒目标识牌,让有机肥示范区展示在老百姓眼前,切实起到示范带动作用。1.4万亩商品有机肥还田和8.6万亩堆肥还田,主要在小麦底肥上进行实施,按照服务主体规模大小和服务能力,进行落实粪肥还田面积,粪肥还田分布在全县13个农业乡镇(街道),采取整村农田进行粪肥还田的方式进行示范。粪肥还田时要建立详细的工作台账,工作台账由服务主体具体负责,各乡镇(街道)安排专人积极配合服务主体填报工作台账,工作台账要做到从粪污收集到还田到户的记录,做到粪污来源可追踪,去向可查明。(六)实施主体和服务主体实施方式项目实施主体为梁山县人民政府,项目承担单位为梁山县农业农村局,项目具体实施由遴选的项目服务主体承担。1.项目服务主体实施方式。项目服务主体采用两种模式进行畜禽粪污处理。具体实施方式见下表。表2畜禽粪污服务主体实施方式序号畜禽粪污收集处理方式处理畜禽粪污量(万吨)生产有机肥量(万吨)1畜禽粪污堆肥利用模式12.94.32生产商品有机肥利用模式0.60.2合计13.54.5项目服务主体粪肥还田技术模式。服务主体粪肥还田技术模式两种:一是粪肥堆沤配送还田。服务主体主要采用平地堆置发酵法,在发酵场地中将原料、辅料、发酵菌种按照比例调配好,进行厌氧发酵,使堆料快速、充分发酵腐熟,并通过持续高温和微生物平衡,把堆料中的有害菌、虫、虫卵、草籽等农作物有害生物彻底杀死,使堆沤的粪肥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3442-2019),然后运送到农田进行施用。二是商品有机肥还田。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添加农业废弃物等物料,然后接种微生物复合菌剂,进行发酵,然后通过烘干、造粒、冷却、包装生产商品有机肥料,达到国家规定的有机肥料行业标准,最后施用到田。(七)补助资金和使用方向1.投资概算。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创建项目中央财政补贴资金100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引导扶持专业化服务主体就地就近开展粪肥还田利用;重点支持“畜禽粪便堆肥还田”和“商品有机肥料施用”等技术模式。主要补贴资金用于粪肥收集、堆沤、配送、施用专业化服务补奖,少量资金用于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宣传培训、技术指导、施肥调查、耕地质量监测、试验示范和检测评估等工作。具体概算见下表(详细资金使用概算见附件)。表3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项目投资概算表单位:万元序号建设项目建设内容数量单位投资来源中央财政补贴资金自筹资金1基础性工作土壤有机质及作物品质提升定位监测点补贴24个14.4/2粪肥配伍和减肥梯度试验补贴5个12/3开展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补贴50户54技术培训、观摩、宣传及专家指导费9次21.6/5堆肥量方、实施面积测绘服务费和粪肥质量检测费21次21/6示范牌、宣传牌和材料印制费16个25.67/7有机肥和粪肥补贴商品有机肥大田示范补贴1160吨34.8根据招标情况自筹8粪肥核心示范区补贴750吨22.5根据需要自筹9粪肥收集、堆沤、配送施用补贴4.275万吨843.03根据需要自筹合计100010002.资金使用方向(1)定位监测点补贴。主要用于24个土壤肥力定位监测点的取土、化验、数据分析等,共检测720项次,共计补贴资金14.4万元。(2)粪肥配伍和减肥梯度试验补贴。主要用于5个粪肥配伍和减肥梯度试验的减产补偿、田间管理、人工、试验测产和验收等费用,此项任务委托科研部门完成,共计补贴资金12万元。(3)农户施肥调查补贴。对施用粪肥和商品有机肥的50户农户进行调查,通过收集农户施肥情况数据,写出调查报告,共计补贴资金5万元。(4)技术培训、宣传和技术指导补贴。开展有机肥技术培训5次,观摩1次,宣传材料印制2万份,聘请市级以上专家技术指导5次以上,共计补贴资金21.6万元。(5)示范牌、宣传牌和材料印制补贴。安装有机肥大田示范牌,印制宣传牌和宣传手册及条幅,共计补贴资金25.67万元。(6)堆肥测绘和粪肥质量检测补贴。对服务主体的粪肥堆沤、配送还田进行测量,对粪肥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检测,共安排粪肥质量检测21个,共计补贴资金21万元。(7)商品有机肥大田示范补贴。在大田作物和经济作物上实施商品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示范1.4万亩,采购商品有机肥1160吨,财政补贴34.8万元。(8)堆沤粪肥核心示范补贴。为展示粪肥施用效果,建设堆沤粪肥替代化肥技术示范3处,面积500亩,采购粪肥750吨,财政资金补贴22.5万元。(9)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和施用还田补贴。对粪肥收集、粪肥堆沤、堆肥配送施用还田等方面进行财政补贴,按照每吨粪肥总成本660元(包括粪污收集、运输、堆沤、翻抛、场地租赁、腐熟菌剂、人工、粪肥配送、粪肥施用等)计算,补贴标准不超过30%,每吨粪肥财政补贴197.2元(只补贴粪肥还田的4.275万吨粪肥),共补贴金额843.03万元。(九)进度安排2021年5月:制定初步实施方案,落实实施地点、规模。2021年6月——7月:遴选项目服务主体,与服务主体签订合同,细化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具体实施内容。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各单位责任。2021年8月:项目服务主体对养殖场畜禽粪污进行收集处理,并填写粪污收集处理工作台账。项目技术指导小组对畜禽粪污收集处理进行监测。各有关单位对养殖场产生的粪污进行检查督导。对畜禽养殖场和施用有机肥的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专家进行现场技术巡回指导。印发宣传材料。2021年9月——10月:对10万亩粪肥和商品有机肥还田的乡镇技术人员和行政村进行技术培训;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服务主体处理的畜禽粪污进行检测。项目服务主体堆沤的粪肥在检测合格后,进行还田施用。商品有机肥进行招标采购施用。委托科研院所开展土壤肥力定位监测的土样采集和化验,委托科研院所开展粪肥配伍和减肥梯度试验。制作示范牌和宣传牌。开展农户施肥情况调查工作。2021年11月:做好粪肥和有机肥还田台账。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观摩活动。2021年12月:开展数据分析、项目总结等工作,做好项目审计、验收工作。2022年6月份前做好试验示范的管理,并进行测产,评定粪肥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效果。对土壤肥力定位监测进行第二次取样检测。四、保障措施(一)组织与管理保障1.强化组织领导。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县政府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分管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各乡镇(街道)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同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和统筹工作,督促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详细的项目工作方案,把任务分解到单位、到科室,并具体落实到人员。各乡镇(街道)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并安排专人具体负责项目工作,负责协调本辖区养殖场粪污的收集处理工作。2.建立明确的分工协调机制。县农业农村部门负责非规模化养殖场粪污的收集、堆沤、配送还田,指导农户合理使用有机肥,并负责项目进展情况调度和资料报送。县畜牧兽医部门负责规模化养殖场粪污的粪污的收集、堆沤、配送还田,并负责养殖场粪污归集过程的督导管理,督导规模化养殖场与畜禽粪污收集处理服务主体对接。生态环境部门严查粪污乱倾乱倒。县自然资源与规划局负责畜禽粪污收集、堆沤场所的的配套用地指标,做好用地指标备案工作。县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的及时支付和安全使用。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养殖场和粪污收集处理企业的对接,做好养殖场户畜禽粪污收集处理的组织工作。(二)技术服务保障为确保项目具有较强技术支撑,成立了项目技术指导小组,技术小组聘请了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刘延生研究员担任技术指导小组副组长,聘请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谭得水研究员,山东省畜牧总站侯世忠研究员,济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徐保民研究员,济宁市农业科学院黄信诚研究员任技术指导小组成员,同时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农技站、生产科负责人,县畜牧兽医部门有关科室负责人加入技术指导小组任成员,项目技术指导小组研究制定项目技术实施方案,进行各项专题研究和技术指导,对技术统一协作攻关,负责项目关键时间节点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同时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进行技术合作,作为项目技术支撑单位。(三)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县农业农村局负责肥料堆沤、施用过程的督导管理,县畜牧兽医部门负责养殖粪污归集过程的督导管理。一是督促服务主体和乡镇(街道)建立工作台账。服务主体具体负责工作台账的填报,工作台账要做到从粪污收集到还田到户的记录,各乡镇和各村委会要帮助服务主体进行粪肥还田统计并填报,做到粪污来源可追踪,去向可查明。二是项目进度督导。在畜禽粪污收集环节按照分工每周进行督导,对收集畜禽粪污不力、措施落后的服务主体及时整改,整改不到位的马上取消服务主体资格;在畜禽粪污堆沤环节每周进行一次督导检查,在粪肥还田环节加大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三是在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实行项目资金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严格按照项目要求执行,不得截留、挤占、挪用,严格按照资金使用计划进行拨付资金。四是完善项目档案管理制度。项目自立项开始,所有项目文件、实施方案、会议材料、图片资料、项目数据、资金使用情况等资料,由专人负责收集,及时管理归档,作为检查验收、评估项目的依据。五是建立完善调度机制。在项目建设期间按周按月对项目进展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度,严格项目进度和资金监管,定期检查项目实施进度、建设质量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四)制定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为加快项目建设,县政府将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加大项目投入扶持力度,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各渠道、各层次、各方面的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用于开展畜禽粪污收集、堆沤、还田工作。县政府要优先安排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场所,确保项目服务主体堆沤有机肥的场所。(五)加强宣传交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做到公开、透明,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发现典型,树立样板,适时加以推广,充分发挥典型和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放大项目实施效应,特别对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取得的成功经验要广泛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努力营造有利于推动工作向纵深发展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加快推进畜禽粪污处理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步伐。五、效益分析(一)经济效益通过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项目的实施,使得畜禽粪便得到有效利用,如生产各种有机肥、制造沼气等,使我县畜禽粪污处理率达到98.8%。一是农田、果园、蔬菜等施用有机肥料,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省去购买化肥的费用,仅此一项可节省成本200万元;二是畜禽粪污通过资源化利用可转化为可再生资源,不仅培肥了地力,而且能够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本项目年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13.5万吨,可产生约4.5万吨优质有机肥料,实现经济效益4200万余元。通过项目实施,可进一步引导和带动畜禽粪污的处理和循环农业的发展,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的推广应用。(二)社会效益通过项目实施可以减少化肥用量1000吨,节省动力、节省成本,保障农产品的安全。一是改善土壤环境。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进行测土施肥,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环境。二是改变生产方式。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实现区域畜禽粪便资源化充分利用,变废为宝,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改善乡村环境。三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通过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较大程度地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三)生态效益通过项目实施,可使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将达到98.8%以上,有效减少养殖粪污排放量,削减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田生态环境改善,保护优质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附件:梁山县2021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项目建设内容投资概算总表附件梁山县2021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建设内容投资概算总表建设内容建设规模、标准建设地点实施主体资金来源(万元)数量单位内容/标准单价(元)省级以上资金实施主体、农户自筹其他合计1000一商品有机肥施用示范1160吨主要技术指标:N+P2O5+K2O≥4%;有机质≥30%。示范面积14000亩1100馆驿镇、小安山镇、大路口乡、马营镇、寿张集镇、小路口镇,杨营镇农业农村局34.8根据招标农户自筹二堆沤有机肥施用核心示范750吨示范面积500亩,1.5吨/亩,施用到田1000馆驿镇百忍庄村150亩农业农村局6.75根据需要自筹小安山镇青堌堆村200亩农业农村局9根据需要自筹小路口镇尹村150亩农业农村局6.75根据需要自筹三定位监测点取土化验24个采集土样24×2个、每个化验10项6000有机肥施用区第三方机构14.40四农户施肥调查50户50户农户施肥情况,调查报告1000有机肥施用区第三方机构50五肥效试验示范5个有机肥配伍和梯度试验24000马营、馆驿、小安山、梁山街道第三方机构120六标牌和宣传牌制作及材料印制16个每个示范乡镇1个,核心示范区3个1.31每个乡镇农业农村局25.670七堆肥量方、实施面积测绘服务费和粪肥质量检测21次对堆沤粪肥量方和抽样检测,施用面积测量10000服务主体所在地第三方机构210八技术培训与宣传10次集中培训5次,包括学习资料、印刷费、材料费,田间观摩1次,技术指导5次21600县城和服务主体所在地农业农村局和第三方机构21.60九粪污收集处理制作粪肥和有机肥,并施用还田4.275万吨收集养殖场粪污进行处理,并施肥660各乡镇项目服务主体843.03根据需要自筹

山东济宁梁山县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工业企业选址
  • 工业用地信息 工业用地信息 工业用地信息
  • 现成厂房租金 现成厂房租金 现成厂房租金
  • 仓库冻库租购 仓库冻库租购 仓库冻库租购
  • 招商引资政策 招商引资政策 招商引资政策
商务咨询服务
  • 注册公司选址 注册公司选址 注册公司选址
  • 产业政策匹配 产业政策匹配 产业政策匹配
  • 法律咨询服务 法律咨询服务 法律咨询服务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