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关于印发《聊城市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9-2022年)》的通知

政策
发布部门:信息补充中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06日 政策文号:聊政字〔2020〕22号 有效性:政策是否有效未知,请慎用
为责任主体,形成以京杭运河为廊道,以东昌湖片区为核心,以康养文化和现代农业旅游产业为特色的全域空间发展格局,构建国际高品质旅游目的地品牌。全国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凸显聊城市的文化旅游特色,以健康产业为核心,重点突出以东阿阿胶为代表的康养文化旅游产业,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把聊城建设成产业要素齐全、产业链条完备、公共服务完善的综合性康养旅游基地。全域旅游示范区:用全域旅游的最新思想和理念,将城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区、龙头带动区,充分发挥城区的游客集散与旅游服务功能,以城区为核心向周边区域辐射,构建“众星拱月”的旅游空间格局。四、目标体系(一)总体发展目标1.产业规模目标进一步壮大旅游经济规模,提升旅游产业地位,扩大旅游市场。聊城旅游人数以年均增长8.0%计算,旅游收入以年均增长10.0%计算,预计到2022年,旅游人数突破31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60亿元。2.主客共享的“双康”目标实现居民小康的目标。扩大旅游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力度,旅游就业显著增长,旅游人员培训上岗率达70%以上,提升我市的城市宜居度、居民生活质量与生活品位;拉动旅游内需,促进消费;促进城乡和谐互动,使城市中心功能区的购买力向城郊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游客健康的目标。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提升目的地文化旅游形象,扩大对外交流,提高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旅游发展;优化环境,加快农村环境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条件,改善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环境风貌特色,减少旅游开发对本土环境风貌的破坏。3.传承创新的“双创”目标推动旅游创新。保护和弘扬聊城市历史文化,培育和强化文化特色,策划和举办文化旅游节庆,创新文化旅游项目,促进文化交流,形成社会对聊城市文化特色的多元化认同,培育新的文化旅游消费热点,引导市民和旅游者形成积极的休闲旅游需求、旅游方式和消费习惯,并将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旅游新热点,培育旅游创新创意人才。鼓励支持旅游创业。建设和支持一批文化遗产传承场所及创业基地等,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与保护,结合各县(市、区)地方特色,发展文化旅游的创新创业基地等,出台支持政策。(二)行业发展目标规划期间,在旅游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及景区建设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旅游要素建设体现出品牌化、系列化和人性化特色,通过大投入促进大景区建设,从而带动聊城旅游大产业快速发展。到2022年,聊城5A级景区达到1家,4A级景区达到6家,省级旅游度假区达到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达到1家。星级饭店20家,其中包括五星级1家、四星级7家、三星级11家、二星级1家;旅行社130家,导游人员1500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三)文化发展目标保护和提升聊城市的历史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书画文化、养生文化、名人名著文化、民俗文化等优势文化资源,通过发展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最大限度地继承、传播和创新文化资源,塑造文化旅游品牌,为聊城市积累文化品牌无形资产。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互动、集聚和融合,实现聊城市文化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发展。第四章总体布局一、空间结构根据聊城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空间分布特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交通网络和城镇体系布局,按照支撑大产业发展格局的要求,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高速铁路时代”双重叠加效应,贯彻落实“全域化旅游+泛旅游产业”建设理念,从区域创新的角度进行谋划,对接全域旅游建设大局,打造全新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即形成“全城联动,一带隆起,两翼展放,重点突破”的新旧动能转换布局,实现城市与旅游一体化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旅游发展空间的有效集聚。(一)“全城联动”是指以全域旅游的全地域覆盖为宗旨,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旅游综合体来打造,推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提升全域旅游水平。整个区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打造,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到交通条件、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都围绕同一个竞争点进行提升改善,将区域内所有资源高度整合。“全”字的含义概括为“6+1”,“6”是指“六全理念”:全时空联动、全要素整合、全产业融合、全民众参与、全服务提升、全媒体营销。“1”是指“全域水城”的理念。“全时空联动”就是旅游资源发展全覆盖,每个县(市、区)都根据资源特色设立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同时大力发展四季旅游产品和四时旅游产品,弱化区域旅游淡旺季痕迹,发展全天候的旅游产品,进而打造“365聊城养生模式”和“24聊城养生套餐”。同时全时空覆盖还得益于当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从旅游前的攻略预定到之后的点评反馈,完成了从一个地点到另一地点的感知与联系,使旅游轻松延伸到所有网络触点。“全要素整合”就是区域内一切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资源都要有效利用起来,无论是以实物存在的自然资源、展现居民生活习俗的社会资源还是弥漫其中的人文资源都是全域旅游的开发对象。全力提高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全方面提升游客旅行过程中的所需所求;“全民众参与”是通过构建“全民共建+全民营销+全面共享”,实现旅游惠民、旅游便民、旅游富民。同时通过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参与,全面提升全民参与度,打造另一种渗透和融合,即“游客是居民”“居民亦能是游客”。另一方面,对于当地居民而言,在为游客打造良好旅游资源、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在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全服务提升”就是景城一体,将城市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发展,这样就要优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服务设施、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同时加大市场整治力度,重点旅游县(市、区)设立旅游警察等;“全产业融合”就是通过全域大旅游乘数效应和关联带动作用,以旅游业为核心点、融合点和动力点,打破产业界限,融合第一、二、三产业,带动其他行业附加值的改进和提升,最终形成泛旅游产业的集聚、规模和特色化建设,通过产业渗透、产业融合推动共同发展,如与农业、林业、工业、水产、地产、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同时,其他行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能为旅游业提供支持与保障,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在市域经济中,各行各业不可能面面俱到,必然要抓住龙头,优先发展;“全媒体营销”就是全力通过营销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地毯式的宣传造势和营销推介。“全域水城”是指充分利用全市“五横六纵”骨干水系,通过工程措施,努力实现“互连互通”“库河同蓄”“五水统筹”的全域水城格局。按照“以河代库、以堤代路、沿岸绿化、蓄水造景”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强全市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引导城市文脉与水脉的有机融合,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江北水城”,增强城市软实力。(二)“一带隆起”是指以京杭运河为隆起带,撬动聊城文化旅游升级换代,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新突破。按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展示好的发展理念,对聊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运河段开发以保护为主,并加以合理利用,其余河段按照运河规划进行深入挖掘整合,力争将京杭运河聊城段打造成一条生态、开放、文化、舒适的河流。生态的运河——依水复建,重建生境。京杭运河常规运行过程中,主要利用本地地表径流及中水资源回用进行河道景观水的补给。在运河两岸绿地系统中,要修建50-200米不等的生态缓冲廊道,在生态缓冲廊道中规划生态或人工湿地,种植生态草林,过滤外围污染,构建“活体过滤器”,修复丰富多样的原生生态系统,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开放的运河——还河于民,通畅可达。修建连续贯通的154千米的滨河旅游专用路和125千米长的有轨电车专用路(远期计划),打造滨河高品质城乡公交服务;设置游客集散中心4处,并配置各类服务设施,设置城际公交站点25个、有轨电车站点28个。文化的运河——保创共举,活化世遗。要对运河及其周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打造部分原生态运河环境,对运河航道进行修复、疏通和连通,保证游船通航。充分保护并合理利用历史遗存挖掘运河文化内涵,拓展运河旅游功能,对省级及国家级文化遗产进行修复与挖掘,形成富有韵味的文化片区和线路。舒适的运河——人本关怀,设施齐全。在滨河开放空间全线设置14处驿站、4处房车营地、3处自驾车营地。驿站配套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停车场、休闲住宿、加油站、车辆检修、餐饮、公厕、公话等服务设施;结合服务驿站,集中设置餐饮店、便利商店、公共卫生间、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应急便民中心、小型艺术展示等公共服务设施。除了深入发掘京杭运河本身具有的高度的文化旅游开发价值外,以京杭运河申遗成功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串联起沿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争取将聊城建设成为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区域性中心城市,将京杭运河聊城段打造成集运河文化、湖河景观、文化体验、休闲养生、户外运动于一体的精品文化旅游产业带。以世界文化遗产京杭运河聊城段丰富且高品质的旅游资源为突破,重点挖掘沿线临清古城、东昌古城、张秋古镇、七级古镇等资源,同时融合徒骇河、马颊河等优质水系,联动两岸的城乡旅游发展,形成以运河为隆起带,撬动聊城旅游升级换代,实现近期城区突破,中期运河关键突破,远期全域突破,从而实现打造文化旅游圣地的新突破。(三)“两翼展放”是指以京杭运河聊城段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中轴,基于发展态势迅猛、市场反响热烈的康养和现代农业产业,分别以此为主题辐射并串联起周边相关主题景点,引领区域性发展,形成区域化旅游品牌,从而全面支撑起聊城市文化旅游的建设目标。1.“康养文化+旅游”产业东阿县具有得天独厚的阿胶、温泉、梵呗三大优势,拥有东阿阿胶城、药王山、洛神湖、阿胶工业园、阿胶博物馆等特色康养文化资源,在中国养颜养生文化中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康养”主题引领周边相关景区的建设,打造山东特色的养生休闲产品体系,引领国民休闲消费,引导国人养生生活方式,弘扬中华养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前景。目前阿胶产业的发展壮大、阿胶文化的开拓创新,为东阿带来了超高的人气,全面放大了东阿的魅力。中国阿胶博物馆、东阿阿胶城、阿胶生物科技产业园、国内唯一的黑毛驴繁育中心等诸多景观打造了一条完整的阿胶养生文化产业链,形成了“三园一体”的养生养心旅游格局。阿胶旅游资源逐年整合,旅游业态逐步完善,游客体验更加丰富,已成为东阿养生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也让东阿的养生健康旅游成为了国内旅游市场的热点。“阿胶养生·梵呗养心·长寿东阿”的旅游品牌日益深入人心,以“养生、养心、养身、养颜”为主题的健康游逐渐显现出强大吸引力。进一步挖掘阿胶医药、养生文化,提升和丰富中国阿胶养生文化苑的旅游功能和项目活动,借助东阿阿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进国内知名医药研究机构,打造中国阿胶养生研究院、阿胶生物科技产业园、阿胶养生酒店等,真正打响阿胶养生品牌,将阿胶养生产品打造成聊城建设“全国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的核心项目。大力开发梵呗音乐文化产品以及由梵呗寺所延伸出的佛教文化体验产品。将宗教文化与农业休闲相结合,开发梵呗特色的农禅休闲、农禅养生和农禅度假。同时吸纳整合茌平高唐的康养旅游资源,全面挖掘提升温泉养生、生态养老等产业,形成以东阿县为区域引领,以康养为主题的“康养文化”产业发展之翼。2.“现代农业+旅游”产业莘县具有优越的生态条件和田园环境,拥有雄厚的农业产业基础,以莘县中原现代农业嘉年华为突出代表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凸显了莘县的创意农业品牌,对周边旅游业的带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莘县现代农业的创新体现了模式的创新,是以农业生产活动为背景,以狂欢活动作为载体的一种新型农业休闲体验模式,是以农业为基底、科技为支撑、文化为纽带、旅游为特色的农业综合体。将现代农业与中国文化结合,是一二三产联动项目,也是城乡统筹一体化项目,更是三次产业融合的抓手。除了中原现代农业嘉年华,莘县还有董杜庄西瓜博物馆、柏庆温泉度假村、泰华生态示范园、联合国2606项目平原森林生态区等一系列现代农林产业旅游资源。对自身旅游资源深度和广度的挖掘,对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精准定位,使得近年来莘县的现代农业旅游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依托现有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农业产业的优势带头作用,结合温泉、森林等旅游资源,吸纳阳谷特色镇、农业采摘园、冠县的农业观光园以及平原林网等现代农林旅游资源,提升土地附加值和农民收入,形成以莘县农业为区域发展龙头的现代农业产业之翼。结合农耕文化优势,搞好乡村旅游,通过科学的规划将乡村生活元素纳入规划中。例如,参加灌溉、收割、采摘等农事活动,让游客体验农业劳作;通过赶集、婚俗、放水、庙会等活动,可以让游客体验到乡村商业形态;组织游客体验如爬树、跳鸡、抬轿、打水漂等游戏活动,让游客回顾过去自然纯朴的休闲文化。结合当地文化把特色农产品、民间手工艺品等特产包装成旅游商品,提高农业产品的溢价能力,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和文化背景,引入现代的生产技术、物流技术、营销方式,研制和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技术含量高、携带方便的乡村旅游商品系列,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购物需要。完善乡村旅游商品供销体系,筛选一批具有突出乡土特色、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产品、手工艺品进行重点扶持。积极对接所在地的旅游商品推荐名单,策划发展一批“乡村旅游必购商品”,推进乡村特色产品超市、旅游购物街等商品销售点在旅游交通主干线沿途、重点旅游景区的合理布局。找准旅游发展定位,突出地方特色,“两翼”的提炼可以有效助推聊城市旅游产业的差异化发展,使文化旅游产业更加立体丰满。(四)“重点突破”是指在整合、提升、创新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充分发掘具有潜在价值的资源,有效利用旅游资源的经济功能,打造龙头性、引领性旅游产品。通过核心项目的建设迅速引爆市场,促进地区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从而带动其他相关产品建设,起到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共同促进地区旅游业发展。优先大力建设百里运河风景画廊、中华水上古城、临清古城、马颊河湿地温泉度假区、黄河天音文化旅游度假区等重大核心项目,以此撬动聊城旅游的发展。加大聊城“水文化”节的策划和宣传力度,将其办成北方一流的以水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节庆活动。同时争取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争取举办马拉松国际比赛;与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中心展开合作,邀请国内外知名的赛艇俱乐部、皮划艇俱乐部等展开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比赛,通过专业的水上休闲运动竞技活动和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结合来提升水文化节的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二、构建优质产品体系聊城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城市,进而实现全域型城市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主要通过构建并提升完整的产品体系来完成。根据文化旅游产品业态兴起的先后,基于聊城市文化旅游产品发展水平的高低,把聊城市文化旅游产品归纳为传统产品和新业态产品,共“十大产品”体系。(一)促进传统产品提质增效1.城市文化旅游产品依托中心城区进一步整合城市旅游资源,积极向周边地区进行辐射和联合,将之建设成为聊城市旅游发展的“领头羊”。重点整合中华水上古城、东昌湖、望岳湖、山陕会馆、明珠大剧场、龙堤等资源,叫响水城河湖逍遥游和夜游水城产品,大力丰富古城旅游业态,盘活和丰富城区现有旅游资源。(1)打造“书香聊城”品牌系列核心区发展以古城为核心的“书香聊城”品牌系列,定期举行新书发布、名家签售、名家讲座、精品赏读会、主题征文等形式的展示宣传活动,吸引众多读者和听众。注重书店的创新融合发展,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营销方式,促进其转型升级。明确定位,将实体书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和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全新的打造。建设一批以古城区为引领的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特色突出、业态多元、体验丰富的书店,真正把书店办成一个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综合体,形成聊城市新的文化地标。提高聊城出版发行产业的文化创意属性,积极融入“书香齐鲁”品牌推广,利用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等图书业界盛会,展示关于聊城历史、聊城旅游和以聊城为背景的系列精品图书,以此为窗口,使更多的人看到并了解聊城。在打造“传统出版发行+”的同时,注重发展数字出版的新业态和与之的融合。(2)完善城区旅游要素在餐饮方面,在中华水上古城、临清、阳谷、东阿等重点旅游县(市、区)建设餐饮主题美食街区,大力开发运河特色小吃及聊城本地的特色美食。在住宿方面,要形成层次多元、文化浓郁、体验性强的住宿体系,比如在中华水上古城建设状元府邸、康熙行宫、乾隆行宫等住宿业态,在徒骇河滨河乡村旅游带建设多种特色民宿,在古漯河湿地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温泉庄园、温泉院子、温泉人家等温泉产品,同时在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五星级主题度假酒店等,让游客能有不同的住宿体验。在购物方面,要大力挖掘地方特产,加强特色产品与文化的结合,形成独具魅力的文创产品,在中华水上古城、省级旅游度假区、古漯河湿地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重要景区建设特产购物主题街区。在观光娱乐方面,要加大现有东昌湖、望岳湖、山陕会馆、光岳楼的旅游体验性。以水串景,以水为媒,整合聊城旅游资源,策划特色水上旅游,深度融合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业态,营造临水、亲水、乐水的聊城旅游新形象。从陆上、水上和岸上三个层面来打造水上游线。“陆上”是要与城市交通线路融合,以充分结合公交换乘或自驾游客能够便利的进行水陆换乘的思路来规划码头设计;“水上”要策划多元和特色化的游船;“岸上”要注重夜景观的打造、两岸植物和建筑的艺术形式表达,满足游客坐船行舟对两岸视觉效果的需求。加大水上休闲娱乐产品建设,建设水上交通巴士,用水上巴士将东昌湖、运河、望岳湖进行有机衔接,形成坐船畅游聊城城区的大格局。同时加大徒骇河乡村旅游体验性、娱乐性产品的建设,加大古漯河湿地生态旅游度假区的青少年休闲娱乐设施建设。(3)打造城区夜休闲旅游一是在中华水上古城建设滨水酒吧一条街;二是对驳岸、重要建筑及周边环境进行夜间亮化工程;三是利用现代声、光、电高科技手段,打造中国第一个水上光雕园;四是以古城文化为内涵策划主题性实景演艺《中华水上古城千古情》和东昌湖水秀(水幕表演),打出千年古水城的文化品牌;五是编排本土化、娱乐性、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中小型旅游文化主题演出,定时为游客表演,形成船在水中行,歌声、叫卖声岸上飘的热闹场景。(4)提升城区旅游公共服务一是完善旅游集散中心;二是完善旅游公共交通体系;三是对解说系统进行提升;四是对旅游区域厕所加大整治提升力度;五是加强应急市场监管,及时解决游客面临的各种市场问题。(5)加大城区生态环境建设结合全域旅游要实现“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目标,要加大城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提升。一是加大现有一些公园、广场的整治提升,如人民公园、东昌湖广场等,提升景观,融入文化;二是提升主题街区、三角绿地的环境整治;三是对于一些重要建筑进行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屋顶花园建设等,从而更好地实现聊城城区生态环境的全角落、立体化提升。2.文化研学游产品(1)运河遗产游产品依托历史文化和古运河,全力打造儒风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与运河流经的其他地市建立区域旅游协作,共同推进运河遗产产品的构建。开发运河游船旅游产品,开展运河采莲蓬、运河红荷节等参与体验性的趣味活动;构筑百里运河风景画廊,结合观光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聊城运河文化旅游的规模、档次,形成临河商业街。(2)名著研学游产品深度挖掘《聊斋》《老残游记》《水浒传》《金瓶梅》以及《侠女十三妹》等文学创作的丰富内涵,加深名著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抓好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民风民俗的收集整理和开发,通过拍摄影视作品、开发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展演等形式,对历史民俗文化进行全新演绎和逼真再现,打造人文艺术品牌。(3)黄河文化游产品鱼山农禅康养休闲度假小镇,借助鱼山是梵呗音乐发源地的独特旅游资源,将曹植文化、梵呗文化、乡村文化与休闲养生文化有机结合,打造成鱼山农禅康养休闲度假小镇;黄河乡村民俗体验带,依托线性黄河流经聊城沿线大量村落的现状,选取一些有特色的村落与黄河进行有机整合,打造以“黄河人家”为总品牌的黄河乡村民俗体验带,包含以黄河古村落、黄河美食、黄河风俗、黄河风情等为主题的一村一品特色化发展的特色民俗村;黄河森林休闲度假组团,依托黄河大堤和大堤外的茂密河滩森林、各式各样的堤防工程、碧绿的大堤草坡及隔河相望的平阴山林以及大堤内侧的杨林、梨树林、李子林等生态景观林地和果林等资源,开发百里黄河风光,打造百里景观长廊。同时建设艾山、香山、鸣翠滩、范坡等黄河森林休闲度假组团,打造以黄河生态文化为本底,以鱼山梵呗禅境体验为核心,以乡村民俗体验为重点的特色休闲度假区;黄河故道森林生态休闲带,探秘黄河故道遗存风情,将临清黄河故道段打造成以农业休闲为特色的生态型文化旅游带。重点提升生态环境,打造有特色的节点,积极培育黄河故道生态游。3.休闲度假游产品充分发挥独特旅游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强化国际视野、国际标准,合理定位,差异开发,依托聊城市独具魅力的水体资源、丰富的温泉湿地资源、罕见的平原森林等自然生态类旅游资源,开展健康旅游、自驾游、自行车比赛、徒步游等活动,强化旅游设施建设,提升生态体验层次,丰富养生、度假项目建设,促进重点景区向度假区升级,以景区+社区+度假区为建设提升方向,推动主要观光景区资源向旅游度假区等方向发展。构建旅游度假区体系,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成独具魅力、充满活力、面向国内外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4.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加快推动现有传统农家乐产品的升级改造,促进聊城现有农家乐产品的主题化提升,以美丽乡村为载体,融合运河文化、黄河文化、名人名著文化等,按照乡村旅游规划,从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和示范点抓起逐步铺开。推动基础较好的农家乐和农业园项目等转型发展,实现由传统农家乐和采摘园走向生态教育农场、乡村精品酒店等的发展路径,选择条件较好的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创客基地、艺术家村落及乡村养生、养老基地等。5.红色旅游产品聊城作为革命老区,在全市分布着众多革命历史遗迹,比较著名的有刘邓大军渡黄河指挥部旧址、秤钩湾会议旧址、范筑先纪念馆、金方昌故居、张自忠纪念馆、鲁西北地委旧址、大张红庙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马本斋烈士陵园、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朝南战役遗址、苏村阻击战遗址、坡里暴动旧址、张家楼惨案遗址、茌南“六·二七”大扫荡遗址、谷官屯红团暴动旧址、琉璃寺战斗旧址等。在整合集成多个聊城红色文化高等资源的基础上,利用优化提升、文化延展等手段,开展红色观光游、红色教育游及红色体验游等多种旅游系列产品,开展多种旅游参与形式,突破旧址参观的初级模式,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现代休闲旅游需求相结合,融入体验性和创新性,打造青少年更喜欢的互动型拓展旅游产品。在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挖掘历史价值,突出特色,塑造精品。要重视红色旅游的思想教育功能,将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结合,适应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同时,协调有关作家、艺术家,有计划地创作拍摄反映聊城革命老区红色历史的影视剧和其他文艺作品,增强老区精神的传播力。(二)培育新旅游业态产品强化传统产品品质提升的同时,还需要实现产品体系的现代化,积极推动新业态和新产品的融入布局,加快改善目前的产品结构,促进产品建设走向更广泛的空间。1.康养旅游产品(1)温泉康疗养生产品尤其在运河沿线,打造水浒温泉客栈、古城温泉别墅及乡村温泉院子等高、中、低各层次的温泉产品,形成“运河带上泡温泉”的养生格局。(2)阿胶美颜养生产品进一步挖掘阿胶医药、养生文化,完善和提升阿胶世界旅游服务功能和项目建设,积极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3)梵呗佛乐养心产品大力开发梵呗音乐文化产品以及由梵呗寺所延伸出的佛教文化体验产品。将宗教文化与农业休闲相结合,开发梵呗特色的农禅休闲、农禅养生和农禅度假。挖掘禅乐文化、禅茶文化,进一步丰富佛乐寻缘产品构成,打造集养生养心、农事体验、生态休闲和度假于一体的梵呗佛文化体验区。2.工业旅游产品依托聊城市东阿阿胶集团、阿胶博物馆、凤祥集团、祥光铜业、景阳冈酒、时风集团、泉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临清中华鳖养生系列产品等科技类旅游资源,发展现代工作观光体验游、新材料加工企业观光体验旅游、现代加工企业观光体验游和绿色有机产品加工体验游等后工业科技旅游活动,将聊城打造为中国北方地区后工业科技旅游的高地。3.滨水廊道产品沿京杭大运河、徒骇河、马颊河,构建生态绿道体系。结合绿道和廊道的体系化、主体化打造,建设全省领先的休闲步道品牌,推出绿道徒步、绿道骑行等运动产品。充分利用各类地形条件和环境,进一步提升景观效果及服务功能,打造主题景观节点;以景区景点建设和提升为支撑,形成主要景区节点;对接主要高速路口或结合特色村落打造风景道特色入口节点;并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驿站,满足游客停车、租赁、加油加气、零购、公厕、导览、咨询等基本旅游需求,形成以廊道贯穿,以入口节点+景观节点+景区节点+服务节点四大节点支撑的聊城市旅游风景道产品,建设创新性旅游目的地体系,提升聊城市全域旅游通道体系。4.体育旅游产品以丰富的水资源、体育基础设施、绿道等为依托,按照体育旅游化、旅游体育化的思路,促进旅游与体育互动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展“龙舟赛、田径赛、定向越野、军事探险”等融体育健身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项目。聊城独特的水资源培育了一支年轻向上、代表国家级水平的龙舟队——聊城大学龙舟队。通过发展水上龙舟赛,将实现聊城市的体育旅游和“聊大品牌”的双赢。要争取高级别的体育赛事,大面积启动体育旅游观光市场,并继续创立和扶持高水平的体育竞技队和表演队,集中优势力量和优势资金建设具有优势和特色项目的各类体协。围绕优势水资源,结合健康休闲的旅游市场需求,打造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产品。重点发展体育小镇、运动公园、户外运动基地、体育健康产业园、水上运动休闲中心、体育赛事、低空飞行等体育旅游产品。另外,重视发展一批体现地方特色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舞狮、杂技、秧歌等,利用传统体育项目的观赏性和参与性,以体育表演为突破口,丰富体育旅游形式,推动体育旅游市场的蓬勃壮大。5.旅游演艺产品依托运河文化、水浒文化、名人名著文化、红色文化、书画文化、水文化等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旅游演艺新业态。通过文化创意、文艺表演、文化展示、文化体验等形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建设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娱乐项目。如推出一套常态化的旅游演艺节目,以古城文化为内涵策划主题性实景演艺《中华水上古城千古情》。在有条件的地区,规划建设文化主题游乐园、不夜城等旅游娱乐项目。三、旅游线路(一)跨区域主题游线1.“鲁风运河”古城之旅台儿庄古城(枣庄)——运河之都(济宁)——中华水上古城(聊城)——运河名城(临清)——四女寺景区(德州)2.“黄河入海”风情之旅菏泽——水泊梁山风景区(济宁)——鱼山曹植文化园(聊城)——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聊城)——东阿阿胶世界(聊城)——黄河三角洲湿地(东营)3.“山泉水圣”体验之旅曲阜三孔(济宁)——泰山(泰安)——济南天下第一泉(济南)——中华水上古城(聊城)——临清中洲古城(聊城)4.“水浒故里”遗风之旅景阳冈·狮子楼旅游区——柴府花园——李逵井(聊城)——水浒影视城(泰安)——水泊梁山风景区(济宁)——水浒好汉城、宋江故里(菏泽)

山东聊城产业园区

山东聊城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山东聊城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免费获取园区招商政策汇编

立即获取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