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产业园区
-
茌平县飞天电子商务产业园
山东-聊城-茌平区
-
东阿县创意空间
山东-聊城-东阿县
-
高唐光明工业园
山东-聊城-高唐县
-
高唐时风农用汽车产业园
山东-聊城-高唐县
-
高唐时风热电产业工业园
山东-聊城-高唐县
-
冠县兰沃乡科技园
山东-聊城-冠县
山东聊城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山东聊城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山东聊城关于印发聊城市“十二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政策
发布部门:聊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2日
有效性:有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聊城市“十二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聊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2年1月29日(此件公开发布)聊城市“十二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推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提升全社会防控火灾能力,推进“十二五”期间消防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山东省“十二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时期消防事业发展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强化消防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全市火灾形势保持平稳,城乡消防事业规划进一步完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消防车辆装备得到改善,消防队伍建设快速发展,消防基层基础工作成效显著,部队灭火救援实战能力明显提升,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市消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全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防基础设施和群众自防自救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个别单位对消防工作重视不够,火灾隐患整改不及时,管理责任不明确,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够彻底。三是全市消防装备建设总体水平还不能满足现代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的需要,消防部队装备和后勤保障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二、“十二五”时期消防工作的基本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消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积极创新社会消防管理,扎实推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加快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社会应急救援体系,努力实现消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全力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发生,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二)总体目标1.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山东省消防条例》,进一步推动各级政府履行消防职责督查考评机制,将消防工作纳入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范畴。2.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根据《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加大消防队(站)的建设力度,城市建成区市政消火栓建设率达到100%,农村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农村建设规划同设计、同建设。3.消防力量建设目标。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规范合同制消防员、消防文员的招收、管理和使用,政府、企业专(兼)职消防力量和社区、农村志愿消防力量建设全面推进,覆盖城乡的消防力量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4.国民消防安全素质建设目标。按照《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继续以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活动为载体,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自防自救能力。5.消防经费保障目标。进一步完善消防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并深入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地方财政主渠道作用,加大经费投入,并每年按比例进行递增。6.灭火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目标。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强消防车辆装备和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建设,增强主战车辆随车器材配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加强灭火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和装备建设,不断提高装备科技含量,满足应急救援工作需要,使消防安全保障能力与日益增长的公众消防安全需求相适应。7.火灾控制目标。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消防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确保火灾形势持续平稳。年度10万人口火灾死亡率低于0.19,避免重特大特别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发生。三、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一)建立健全社会化火灾防控体系1.强化政府对消防工作的统一领导。各级政府要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建立健全消防工作协调机制,协调、督促各部门落实消防安全责任;研究、制定加强消防工作的政策、措施;继续推进消防工作责任体系建设,不断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全面落实消防安全委员会工作制度,定期研究部署消防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消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2.落实行业部门的消防安全监管职责。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消防工作部门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机制,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将消防工作纳入本行业系统管理内容,落实消防工作责任,进一步完善本部门、本行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定期组织消防安全专项检查,及时排查整改火灾隐患。3.完善执法考评和问责机制。各地每年要将本地区消防工作情况向上级人民政府进行专题报告,上级人民政府根据情况应适时进行检查督导。对不认真履行消防工作职责或在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涉及消防安全行政审批等方面失职渎职的,要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的,要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单位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政府领导的责任。(二)全面提高全社会防御火灾能力1.加强消防队(站)建设工作。各地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每个消防站保护面积不大于7平方公里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城市消防站建设的工作力度,增加消防队(站)数量,逐步缩小消防队(站)的保护面积,最大限度地减少消防车的到场时间,为扑救初期火灾赢得最佳时机。“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12个一级消防站、7个二级消防站的规划、选址和建设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规定,大型发电厂、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大型企业、储备可燃重要物资的大型仓库或基地、距离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其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大型企业等单位应当建立单位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同时,在大型工业园区,应将消防站建设与园区规划建设同步,在经济较发达的“重点镇”、“中心镇”要建立消防站,以适应扑救乡村火灾的需要。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村(居)民委员会应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志愿消防队等形式的消防组织,开展群众性自防自救工作。2.加快推进市政消火栓和取水设施建设。按照城市道路建设规划和城市供水管网布局,加快推进市政消火栓的建设步伐,尽快解决公共消火栓欠账问题。各地应根据实际,确定每年市政消火栓的清欠比例,到2015年全部完成市政消火栓的欠账问题。城市建设用地内新(改)建的道路必须按规定设置消火栓,没有消火栓的道路要增建补建,损坏的要责成有关部门进行维修,并督促市政部门加强对城市供水基础设施、公共消防水源的管理和维护。各地要充分利用城区的天然水源,重点加强取水码头等取水设施的建设工作,2015年前,有天然水源的城市建成区至少要完成1处消防车取水码头建设工作。3.大力推进消防装备和专业训练设施建设。按照“标准配备与实战需求相结合、常规配备与攻坚配备相配套”的原则,逐步调整和优化消防装备配备结构,积极引进高、精、尖消防装备,逐步实现车辆装备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根本转变。2015年前,消防支队特勤消防站要达到国家建设标准。2015年前,要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并完善高层建筑、石油化工、建筑倒塌、交通事故等消防训练基地及配套模拟训练设施,加强消防装备的模拟化、适应性训练,着力提升部队灭火救援实战能力。根据区域特点和灭火救援实战需求,于2015年前完成战勤保障大队和训练基地建设,并依托培训中心建设训练基地,逐步提高部队持续作战能力。4.大力加强社区、农村消防工作。各级消防安全委员会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确保社区、农村消防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到2015年,全市所有的社区要达到“五个一”标准:至少有一支志愿消防队、一名专兼职消防安全员、一套灭火设备器材、一处消防宣传阵地、制定一份《居民防火公约》。各乡镇、街道要依托消防安全委员会等机构开展消防宣传和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并建立由行政负责人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消防联席会议等协调配合机制。到2012年,农村、社区要配备消防安全专(兼)职管理员,5000人以上的大、中型社区成立消防工作组。要充分发挥治安联防、巡防和保安队伍在防火巡查、消防宣传、扑救初期火灾等方面的作用。到2015年,全市90%的行政村要有基本的消防设施、消防器材,群众的自防自救能力要得到明显提高。5.全面加强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社会单位要建立并落实消防安全自查制度,对发现的火灾隐患必须明确整改措施、责任和时限,确保整改到位。凡存在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要采取改造、搬迁、停产、停用等措施进行整改。要严格落实重大火灾隐患政府挂牌督办制度,当地人民政府对依法报请停产停业整改的重大火灾隐患,要及时组织相关部门督促整改。鼓励引导高层住宅、人员密集场所、办公楼、综合楼等建筑物配置必要的救生缓降器、逃生滑道、逃生梯、自救呼吸器等逃生辅助装置;新建高层建筑应当分户设置独立式火灾探测报警器;老年公寓、寄宿制学校、幼儿园等特殊场所的每个房间应设置独立式火灾探测报警器。6.提高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水平。进一步推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认真贯彻消防法律法规,树立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切实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深入开展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活动,全面提高单位消除火灾隐患、扑救初期火灾、组织人员疏散和消防宣传教育能力。进一步完善社会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等级评价体系,将单位消防安全信息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建立行业消防安全自律机制,切实提高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7.加强装备和人员的后勤保障能力。各级政府要将消防装备建设保障经费纳入各级政府预算,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匹配的消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地方财政等部门应积极支持,逐步增加装备维持性经费和装备更新经费,确保消防装备能够及时进行维护、补充。在消防执勤力量与安全保卫勤务不相适应、现役编制无法增加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合同制消防员数量,并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最大程度发挥消防部队保卫地方经济建设的职能作用。按照各县(市、区)消防大队现役执法人员和消防文员总数不少于10人的标准,配齐消防文员的数量,从保障消防文员的合法权益出发,将消防文员的工资福利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予以保障,确保消防文员的年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并全面落实消防文员的社会保险等待遇。(三)大力提升全社会消防安全素质1.认真抓好《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的落实工作。按照《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的要求,宣传、公安、教育、民政、文化、卫生、广播电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加强工作领导,出台配套政策,建立完善职能部门协作、新闻媒体联动、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大力推进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要重点做好家庭、社区、学校、农村、人员密集场所、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认真实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责任制。通过开展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全民消防,生命至上”理念,激发公民关注消防安全、学习消防知识、参与消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全民消防安全素质。到2015年,城市居民消防安全知识受教育率要达到90%以上,农村人口的消防安全知识受教育率达到80%以上。2.推进消防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对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以及特殊工种的培训工作,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从根本上增强单位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素质。到2013年年底,社会单位自动消防设施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率要达到100%。(四)推广创新消防工作手段1.大力推进消防信息化建设。各级要大力推进消防信息网络建设和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建设,全面推广应用消防监督管理、灭火救援指挥和公众消防服务等信息系统,努力提高全社会自防自救能力。2.推进消防安全理论与技术创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消防学术交流和新技术研究应用工作,深化消防安全管理基础理论和科学技术理论研究。积极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相关部门开展火灾防控、现代火灾扑救、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技战术研讨工作。大力推广应用不燃、难燃节能装饰装修材料,设置独立式火灾探测报警器等实用技术,加快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推动防控火灾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3.加强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积极培育和发展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开展消防安全评估、消防技术咨询和图纸审核、建筑消防设施检测与维护保养、电气消防安全检测等业务,完善消防安全从业人员技能鉴定制度,拓展职业技能鉴定范围,促进消防安全从业人员职业化。4.推动全面建立火灾公众责任强制保险。充分发挥承保单位防灾防损费的作用,通过保险公司组织的消防安全评估,及时发现投保单位存在的问题,促使其采取措施,改进消防安全管理。同时,建立保险费率与消防安全评估结果挂钩机制,发挥保险费率的价格杠杆作用,提高投保单位自觉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积极性。
山东聊城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莘县、阳谷县、东阿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2024-04-23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临清市、冠县、高唐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2024-03-29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临清市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批复
2024-03-12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山东东阿经济开发区和山东阳谷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的批复
2023-04-28
山东聊城关于明确东昌府区及市属开发区农村自来水价格的通知
2023-03-15
山东聊城关于明确东昌府区及三个市属开发区幼儿园收费标准等事项的通知
2022-01-29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设立东阿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
2018-05-15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山东冠县工业园区和高唐工业园区更名的批复
2014-12-24
山东聊城关于印发聊城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2024—2028年)的通知
2025-01-01
山东聊城关于印发聊城市公园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4-12-31
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2024-12-30
山东聊城关于修订印发《聊城市“人才贷”风险补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4-12-30

工业企业选址
-
工业用地信息
-
现成厂房租金
-
仓库冻库租购
-
招商引资政策

商务咨询服务
-
注册公司选址
-
产业政策匹配
-
法律咨询服务